【專家視點】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關乎億萬老年人安康福祉的時代重任,也是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2.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5.6%。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立足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治理體系的戰略高度,著力破解醫養資源分配不合理、服務供需錯位、制度創新不足等關鍵難題,加速推進醫養結合服務從試點突破向系統性制度變遷跨越,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個關鍵所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醫養結合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覆蓋多個城市并聯動診療支付改革與稅收減免,累計惠及超百萬失能老人;“智能云診室”服務超千萬人次,技術賦能顯著。京津冀、成渝等地探索跨域服務互認促進資源共享;山西、重慶構建接續服務體系加速優質資源下沉。《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促進醫養結合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政策協同發力,助推標準化建設,為新時代改革深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也要看到,醫養結合仍面臨諸多挑戰,亟須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破解。政策協同效能不足、資源配置結構性失衡以及支付體系韌性存憂,嚴重制約了醫養資源的系統整合與服務效能提升;智慧技術供需錯配問題突出,基礎設施智能躍遷與數據應用深度不足并存,加劇了服務網絡梯度斷層現象;人才結構不合理、土地集約利用難等問題,也嚴重阻礙了醫養結合的系統性突破。
針對當前突出問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可重點推進三項改革:促進政策協同,制定全國統一的老年人綜合照護需求分級規范,整合涉老標準,促進政策工具箱深度耦合;進一步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擴大試點范圍,探索醫保、商保與財政補貼聯動機制;升級監管能力,率先在條件具備的城市或地方建立康養服務資質互認標準,形成具有全國示范價值的區域協同監管樣板。
實施科技賦能工程,推動醫養服務能力結構性躍升。重點推進四項舉措:一是重點支持可穿戴監護設備并構建“5G+AI”遠程服務體系,發展“虛擬養老院”,推動居家醫養結合服務智能化;二是建設國家智慧健康養老大數據平臺,開發健康預測模型與虛擬現實認知訓練等數字療法場景,推廣智能輔具租賃服務,加速創新產品應用;三是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支持示范項目與機構轉型;四是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充分利用鄉村公共設施、閑置校舍,著力發展普惠養老服務,科技賦能激活數智轉型,促進資源云端下沉,實現醫養服務能力全面提升。
健全人才培養體系,破解醫養服務供給側瓶頸。深化教育改革,實行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推動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增設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等專業;暢通職業通道,建立養老護理員與護士資格及職稱的相互認可與銜接機制;創新志愿模式,建設全國銀齡志愿服務數據庫,實施“時間銀行”全國通兌制度,形成代際反哺的可持續服務生態,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
創新要素保障機制,筑牢醫養服務可持續發展根基。應從三個層面入手:建立涵蓋建設用地、金融支持等要素的政策保障清單,探索將醫養用地納入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專項保障用地目錄;完善社會資本參與機制,對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養老項目給予特許經營期延長支持,對養老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產品實施稅收遞延政策;強化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全國統一養老服務糾紛調處平臺,開發專屬責任險,強化養老服務的風險防控能力,確保醫養服務可持續發展。
(作者:楊韡韡,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