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普雜志《科學世界》發表一篇方舟子名為《喝茶能防癌還是致癌?》的文章,文中指出“市場上的普洱茶普遍含有黃曲霉素和其他真菌毒素,有的含量還非常高。”“急性的傷害容易發現,慢性的傷害,例如致癌,就是無形的了”……一時間“普洱茶致癌”的話題再次被推至風口浪尖,不僅遭到不少茶葉領域多位專家的強烈反對,也令愛茶人士陷入了“恐慌”之中。針對這一事件,鳳凰健康對話了云南普洱茶協會常務秘書長寒鷹。
資料圖
普洱茶后發酵工藝不產黃曲霉毒素。
方舟子在文中質疑:“普洱茶是后發酵茶,在各種發酵、存儲條件下,各種有毒真菌也容易生長,所以普洱茶中容易污染黃曲霉素等各種真菌毒素……黃曲霉毒素是最強烈的致癌物之一。”
但早在2012年,云南農業大學的研究團隊就通過模擬發酵實驗表明,在普洱茶的發酵過程中,雖然初期黃曲霉能在茶樣中生長繁殖,但在后期黃曲霉的生長明顯受到抑制,發酵終止時,不產黃曲霉毒素。寒鷹秘書長表示,希望可以邀請方舟子先生親臨云南,查看高原大葉種茶原產地,查看所有拿到市場準入茶企的原生態工廠,查看整個普洱茶安全放心的生產工藝環節。親自抽樣檢測,是否滋生黃曲霉毒素?
引用濕倉普洱茶的研究結果以偏概全。
寒鷹秘書長表示,2017年7月號《科學世界》第136頁“視點”欄目刊載了方是民《喝茶能防癌還是致癌?》一文,其以偏概全及未經舉證、不負責任的觀點已涉嫌造謠中傷,對整個普洱茶產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云南農業大學教授邵宛芳指出,《喝茶能防癌還是致癌?》一文中援引的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抽查和南昌大學研究生的研究,是為了了解濕倉存儲普洱茶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情況。樣品皆為濕倉普洱茶,而非正常的普洱茶。“引文斷章取義,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對此,寒鷹秘書長認為,“《科學世界》雜志社編輯部應對此作出詮釋。”并建議刊載陳宗懋院士等人此前駁斥“普洱茶致癌”言論的佐證說明。
致癌言論不負責任欠茶農交代。
云南600萬茶農,許多家庭都是四代、五代制茶世家,其長輩大多數都長壽,有的米壽,有的上百歲。突然說普洱茶可致癌,其心里上難接受,對秋茶的釆摘積極性普遍不高。協會擬代600萬茶農人均起訴1元名譽損害費計600萬元,并保留對二十年來形成的普洱茶品牌資產損害的權利。聘請北京盈科(昆明)律師事務所組成維權律師團,正式對"方是民"涉嫌造謠侵權提起公益訴訟。
最后,寒鷹表示,訴訟及索賠并非根本目的,關鍵是想通過訴訟來消除方舟子言論對整個普洱茶產業的巨大負面影響,“建議方舟子先生來云南親自看一看測一測,再給600萬茶農們一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