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日報-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北京9月12日訊(記者吳曉薇)近幾日在網(wǎng)上鬧得沸沸揚揚的“普洱茶致癌”事件引起了消費者的熱議。日常中我們是否還能繼續(xù)喝普洱茶?日前,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表示,普洱茶檢測出黃曲霉毒素并非普遍現(xiàn)象,致癌風險也低到可以忽略。因此“普洱茶不能喝了”,這個結論不成立。不過,相關部門應該對一些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劣質茶加強監(jiān)管。
資料圖
據(jù)經(jīng)濟日報-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記者了解,“普洱茶會致癌”這個結論來源于2009年廣州疾控中心做的一項調查,在70份樣品中全部檢出了黃曲霉毒素B1。而黃曲霉毒素又是早已被認證過的致癌物。因此有觀點認為“喝普洱茶會致癌”。
不過,云南農業(yè)大學茶學院教授周紅杰對取樣抽查全部檢出黃曲霉毒素的數(shù)據(jù)有所質疑。他提出,這次抽檢檢測方法可能有問題。上述幾項“100%陽性”項目采用的檢測方法采用是“酶標法”,但“酶標法”會因為茶葉中的酚類物質的干擾而產(chǎn)生“假陽性”問題,也就是說,如果采用這種檢測方法,需要去除酚類物質的干擾才會得到準確結論。
近日,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官方發(fā)文表示,“網(wǎng)上誤傳茶葉中檢出黃曲霉毒素,很可能是(檢測方法)標準缺陷導致。在舊版的黃曲霉毒素B1檢測標準中,容易把本來不含有黃曲霉毒素的樣品判斷為含有黃曲霉毒素,導致結果存在誤差。這些檢測漏洞,在2016年最新版的標準中已進行修訂。新標準已于2017年6月23日實行。”
陳君石表示,對這些不同調查項目進行綜合分析,可以認為,雖然不能說普洱茶中不會檢出黃曲霉毒素,但至少檢出黃曲霉毒素不是普遍現(xiàn)象。
“目前的研究完全可以得出,普洱茶不是適合產(chǎn)生黃曲霉毒素的‘材料’,在正常條件下生產(chǎn)的普洱茶中,是不會產(chǎn)生黃曲霉毒素的。”陳君石說,假如普洱茶中檢出了黃曲霉毒素,則有可能是普洱茶在流通等環(huán)節(jié)中由于條件不佳,導致產(chǎn)品沾染了黃曲霉,而溫度和濕度又合適,沾染的黃曲霉乘機生長和繁殖,從而產(chǎn)生黃曲霉毒素。不過,這種流通中遇到的污染問題,是很多食品都會有的風險,需要加以防范和控制。
事實上,2010年廣州疾控中心在普洱茶中檢出黃曲霉毒素的論文被媒體報道后,國內權威機構的專家對普洱茶中的黃曲霉毒素對人群健康影響開展了科學評估。
評估結果顯示,從普洱茶中攝入黃曲霉毒素B1而增加的肝癌年發(fā)病率為0.027/10萬人,如果按照13.7億人口計算,則全國每年由于喝普洱茶而增加370例肝癌患者。與2013年中國肝癌新發(fā)病率為26-28人/10萬人、全國每年大概新發(fā)生356200例肝癌相比,普洱茶污染黃曲霉毒素可能造成的肝癌風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陳君石強調,因為普洱茶可能被黃曲霉毒素污染,就說“普洱茶不能喝了”,這個結論是不成立的。因為不少食品都可能含有致癌物,難道熏肉、烤鴨都不能吃了,酒也不能喝了嗎?如果只要有一點風險就取消一類食品,那么最后我們就沒有食品可以吃了。
另一方面,不管普洱茶是否真的檢出黃曲霉毒素,或者說檢出的概率是多少,消費者很關心普洱茶的質量安全問題,而且市場也確實可能存在一些劣質的、被污染的普洱茶在流通,因此,陳君石等專家也建議,相關部門還是應該加強監(jiān)管,防止變質的普洱茶進入食品領域,比如,散裝變質茶有沒有可能會成為奶茶的原料。
(本文根據(jù)公共食談相關文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