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訓練營成了魔鬼訓練營:拉傷發燒都得堅持,住宿環境惡劣飯少難吃。隨著“體重管理年”的正式啟動,各地掀起減肥熱潮。一些機構推出封閉式減肥訓練營,打著“度假式減肥”“封閉集訓”“高效瘦身”等旗號,讓不少有減肥需求的消費者心動不已。據《法治日報》記者調查發現,減肥訓練營普遍存在虛假宣傳、合同陷阱、安全隱患等亂象。
近年來,國內肥胖人群數量不斷增長。截至2020年,超過一半的中國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肥胖人數越來越多,支撐起了規模不小的減重市場。不僅是成年人,“小胖墩”也是越來越多,我國青少年肥胖率接近20%。在“體重管理”被持續熱議的當下,減肥訓練營如雨后春筍一般冒了出來。一間改造的倉庫、幾名兼職教練、幾臺二手器械,就能包裝成“專業封閉訓練營”。投入不大,收費還不低,利益面前,一些人選擇鋌而走險。機構瞄準部分減肥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將簽約減重包裝成“花錢必瘦”,甚至刻意制造“不瘦即失敗”的恐慌感。在部分減肥訓練營里,減肥變成一門販賣焦慮的生意,而體重管理則成了機構大把撈錢的幌子。
從細節上看,減肥訓練營的慣用套路,是將成本壓縮到極致,并把各種經營風險轉嫁給學員。為了吸引客源,他們用PS對比照、虛假課程表、話術劇本打造“成功案例”。為了規避責任,合同里埋下“最終解釋權歸機構”“未達標不退費”等陷阱。為了壓低成本,教練招聘不限資質、飲食采購專挑臨期食材、急救設備能省則省。至于學員發燒仍被要求堅持訓練,學員受傷也只是敷衍處理等,目的只為避免“掉課退費”。
這些亂象不僅損害減肥者的財產權益,更直接威脅到他們的人身安全。學員在高強度訓練中受傷、因飲食不當引發健康問題的事件屢見不鮮,而營地位置偏遠、醫療資源匱乏又讓風險成倍放大。此外,部分訓練營宣揚“以瘦為美”的極端價值觀,加劇社會身材焦慮,這與“體重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馳。
治理減肥訓練營亂象,首先要完善行業標準,明確訓練營的場地、教練資質、急救配置等硬性要求,設立準入門檻。此外,應加強合同監管,禁止“最終解釋權歸機構”等霸王條款。在日常監管方面,要開展跨部門聯合執法,對虛假宣傳、安全隱患等突出問題重拳整治。還需通過宣傳引導,讓公眾理性看待減肥,認清快速減肥背后的風險,從需求端壓縮類似減肥訓練營的生存空間。
尤其對家長來說,控制孩子的體重,不一定要把孩子送去減肥訓練營。家長和學校都要重視學生的健康飲食,培養學生的健康飲食習慣,還要讓孩子養成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補上體育教育的短板。同時還要大力推廣全民健身運動,加快公共體育場館建設,推進公共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為孩子營造良好的體育成長環境。
體重管理的形勢大好、未來可期,但要謹防減肥訓練營趁熱添亂?!绑w重管理年”的推進,體現了社會對全民健康的重視,但體重管理的發展需要通過規則和監管來護航。唯有將野蠻生長的減肥訓練營納入監管的重點名單,通過體重管理門診的優質服務滿足民眾的需求,才能避免減肥訓練營趁熱添亂,危害民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