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值得關注的未來醫療服務模式!
導讀:未來醫療服務模式會是什么樣的呢?作者:時占祥
來源:全球醫生組織(ID:sasctm)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最近關注美國醫改法案的爭議焦點,是政府決定每個人獲得什么樣的醫療服務,還是自己選擇?其實,各國都不例外,只是各自提法不一樣。
從服務行業看,選擇什么層級和質量的服務,譬如酒店、餐飲或出行方式等,是自己的事兒。同理,選擇醫療服務也不應當跟政府較勁兒,提太多要求。自己應當了解自己需求什么醫療服務,用什么方式獲取,如何支付等等。
然而,人們對醫健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人人都想把控自己的“投入與產出",期望少花錢、多辦事兒,且獲得優質和便捷的服務,還希望幸福長壽。最好能為自己“定制”套餐 ,根據性別、年齡、喜好、經濟條件獲取所需要的醫健服務。
政府真能接盤所有醫健服務需求? 14億人一人一模樣兒,能否采用市場化激勵機制來滿足需求?
對比其他服務行業,醫健服務是特殊專業服務。一般服務做到個性化定制并不難,譬如,買雙自己喜歡的鞋子;做做美容整形;請銀行理財投資;甚至讓煎餅攤兒主多放個雞子兒和蔥花兒之類的,可以自己說了算。然而,偏偏醫健服務至今仍不能自己說了算或個性化定制。
事實上,個性化醫健服務正在潛移默化地形成!——你可以為自己選擇或定制醫健服務。因為你個人健康數據信息和物聯/互聯網技術早已無處不在、隨處可及了。 定制自己需求的醫健服務完全可能了。讓我們從案例中理解一下:
為你而定制醫健服務
一家名為Bowhead醫健創始公司旨在改變醫療服務模式,減少流程中的低效環節。他們認為客戶/病人應有自由選擇權利,包括選擇什么樣的醫健服務,而且還應當按照服務質量付費。
常見的情形包括檢測出維生素缺乏或不足。那么,該款小配件就可以為個人定制符合身體需求劑量的維生素片——只為了自己定制的維生素。
如果醫健服務事事做到為自己“定制”,也增加了對服務資源的“粘性”。長期如此,為個人避免了許多可能發展成為疾病的潛在因素。這也是現在所有專家都認同的觀點:預防疾病發生,肯定比治療疾病更省錢。
物聯網/互聯網之強大,讓個人數據安全可及
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自己的醫健數據了。在今天物聯網/互聯網科技發展的前提下,個人數據信息永遠不會丟失了。健康醫療檔案為每一位個體的未來健康而保留,應當由自己把控。
無論移居海外或到另一個城市上學或就業,你都可以和醫健人員分享個人信息,因為數據永遠是保存在物聯網/互聯網云平臺上。
現在的醫療流程很容易讓患者或個人醫健信息丟失,更難讓患者或個人自己把控。因此,解決個人醫健數據信息的保存和分享將是個人未來醫健服務的保障。
目前醫療服務中,近乎80%的疾病誤診誤治都是由于患者或個人醫健數據信息丟失或交流不對稱而造成的。這并非是醫生的過錯,而是醫療服務流程使然。
病人自我把控并參與藥物研發過程
目前的新藥研發創制和各種臨床試驗近乎75%是由藥企投入,這也形成了高達630億美元的巨大藥物研發市場,仍在不斷擴展。 這其中,招募參與臨床試驗的志愿者(健康個體或患者)是個“技術活兒”,而且成本高居不下。
生物制藥企業開始嘗試創新方法,包括分享可能符合參與試驗的個體信息(當然是去掉可識別信息后),由藥企自由“購買”所需求的數據信息,患者或參與者有最終選擇參與或不參與的權利。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方式的好處:1、患者或參與者明確自己的數據的“價值”;2)輔助加快創新研發新藥,自己可能是最先獲益者;3)沒有“中介”參與,使參與者(患者或健康個體)獲益最大化,與此同時,藥企投入成本也得到合理把控。
這將改變新藥研發的格局:參與者為自己“試藥”,患者服用自己試驗過“新藥”,自己知道是否適合于自己。
個人醫健管理進入居家“民主式”
仍然從上述那家初創公司Bowhead的設想看看未來個人醫健管理,他們希望根據個人健康信息特制維生素片,是否可以延伸至所有可能的藥片或醫健管理方案?
設想一下,如果某人上班時感覺不適,應用遠程可穿戴小配件發送了自己血樣或唾液樣本給臨檢實驗室,很快得出結果,可能是病毒或細菌、血壓或血糖,或某個器官出了問題等。通過遠程醫療輔助診斷系統很快尋找到最佳醫療資源——專科醫生,預約時間或后續診療流程全部是自動安排就緒。
如此這般,不僅解決了患者因就醫不得不請假,甚至車馬勞頓去醫院看病。更重要的是節省了醫療費用,優化醫療專業資源利用。
這種方式不僅適宜于工作場所,也適合于居家慢病管理和遠程監測患者。所有個人醫健數據信息都在云平臺上,醫健管理人員授權后,可以隨時查詢客戶醫療健康檔案信息,這避免或減少了誤診、誤治的幾率。
總之,醫健管理將向居家、臥室家庭化發展。其中包括互聯網+遠程醫療、移動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化機器人的普及應用。
有些老齡患者感言:只有在自己家,在自己臥室里才有安全感。才能把控自己的一切。(原標題:| 醫生難言的事實 | 是時候需要了解未來醫療服務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