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口袋癟,就不給人瞧病,這是哪門子道理!”兒時聽到的祖父的一席話,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郭澤至今仍清晰記得。“人,總要在土地上留點啥。”祖父作為“赤腳醫生”,背著藥箱走村入戶的佝僂背影,感召著郭澤毅然踏上行醫之路,并主動報名成為安徽省青年衛生志愿者,赴安徽省太湖縣參與醫療幫扶。“要做得大手術,也要下得真基層。”郭澤告訴記者。
自1999年以來,安徽從省直、市直三級醫院招募38期共2867名青年衛生志愿者,赴425個基層衛生單位開展駐點服務,累計實施手術4.3萬例,門診、義診、巡診108.2萬次,惠及群眾630萬人次。
“老人緊緊拉著我的手,含著淚道謝‘伢子,你們救了我的命!’”23年前那雙手的溫度,第2期青年衛生志愿者、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科副主任醫師盛炎炎記憶猶新。
“大半夜,村民們抬著一位被水泥柱砸傷腹部的老人,闖進我駐點的安徽潛山黃鋪衛生院。”盛炎炎回憶,“檢查下來是外傷性腸穿孔,當時衛生院條件有限,我建議老人轉到縣醫院手術。”
誰知一聽要轉院,老人瞬間情緒崩潰:“我沒兒沒女,沒錢去縣里治,實在治不了還給我抬回去。”盛炎炎說:“我們與院長商量后,當即拍板在衛生院手術。”頂著巨大壓力,志愿者們齊心協力,最終成功讓老人轉危為安,而且僅花費不到400元。
淚與笑,見證著飛揚的青春。第27期青年衛生志愿者、安徽省宿州市立醫院介入科醫生蘆亞楠對此也很有感觸:“當時挨家挨戶走訪時,我們遇到了一位乳腺癌患者,她手術后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復診,且合并多種基礎病,情況很差。”
蘆亞楠和同行志愿者對患者病情進行了全面評估,制訂了一套完善可行的治療方案,一一寫清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用藥劑量、需在當地衛生院復診的項目等等,還留下了聯系電話隨時保持溝通。“大姐,有事你隨時給俺打電話,俺都在。”蘆亞楠告訴患者。“當時,患者滿眼是淚,駐點結束那天,她特地趕來送我們,拉著我的手送了好遠。”說著說著,蘆亞楠的雙眼也不禁噙滿淚花。
從治病到預防,志愿者們的救治理念不斷更新。“在駐點診療工作之余,我們跑遍了所有村莊,走村入戶送醫送藥,還向村民宣傳衛生健康知識。”郭澤說,“在基層,我們既是工作隊,也是宣傳隊。”
“接診過程中,我發現基層用藥和診療方案都有不太規范的地方。”為此,第35期青年衛生志愿者、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生張晶晶先后組織了6次專題講座、制作了15個專題手冊。“我當時整理了200多頁的《基層常見疾病合理用藥指南合集》,針對支氣管肺炎、冠心病等28種疾病進行用藥指導,最后成了衛生院醫護人員人手一本的用藥‘寶典’。”談及幫扶經歷,張晶晶成就感滿滿。
“25年來,安徽青年衛生志愿者項目堅持‘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工作導向,持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滿足基層群眾健康需求,他們都是好樣的!”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陳明生說。(記者 丁一鳴 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