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落幕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逐漸升溫的銀發經濟成為不少參展商不約而同的關注焦點。展望未來,如何應對迅速增長且多元化的老年護理需求?銀發經濟這一新興的朝陽產業將如何開辟新的市場空間?
記者注意到,進博會期間,參展企業展示了大量針對老年人的創新康養設備和慢病干預系統。雅培帶來了針對中國老年人群需求研發的新一代雅培全安素和安素倍佳,旨在幫助老年人減少營養流失;GE醫療中國首秀的數字化PET/CT Max Apollo,通過與核藥結合能夠提前10年至15年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歐姆龍重點展示了針對老年群體居家監測需要的“智律波”房顫風險提示血壓計、無線心電記錄儀等數智化的數據管理設備。
銀發經濟產品受青睞的背后,是銀發浪潮正在深度影響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拜耳健康消費品中國區總經理何勇認為,當前消費者對消費的價值感更加關注,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價值感認知也不盡相同,消費細分未來將在中國社會各年齡層之間形成顯著的發展趨勢。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老年人期待提高生活品質的愿望和需求也在不斷增強,“夕陽紅”背后孕育著消費新藍海。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2.97億人,占總人口的21.1%,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近5億人。據測算,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到2050年將達到49.9萬億元。為迎接銀發浪潮,國家層面已經作出相關部署——國務院辦公廳今年年初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不過,銀發經濟的發展目前仍存在一系列挑戰。雖然老年人有能力消費,但仍面臨“給的不想要,要的沒給好”等問題。比如,一些智慧養老產品設備操作復雜,價格昂貴,老年人“不愿用、用不起”;一些養老服務主要指一般性生活服務,失能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康復、護理、心理慰藉等專業化服務較少。再比如,中國銀發消費市場缺乏對不同老年群體的市場細分,導致產品與服務供給較為單一,難以滿足不同老年群體的多樣化消費需求。
對此,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呂曉莉表示,首先,要著力提高老年群體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破除消費觀念制約,明確政府、社會、家庭、個人的養老責任邊界,合理引導老年群體預期。加快培養現代養老消費意識,促進老年群體“愿消費”“會消費”;其次,要提高老年群體的支付能力,通過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覆蓋城鄉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等方式,提高老年群體的支付能力,使老年群體“有錢敢消費”,把老年群體的潛在需求轉化為有效需求;最后,要推進養老金融產品創新,開發更有針對性的養老服務金融產品,提供從退休財富管理到遺囑信托等全生命周期創新性服務,進一步提高老年人金融素養。
進博會展現出的行業新風向還顯示出年輕人也在關注和參與銀發經濟,老年產品和服務向更時尚、更科技化的方向發展。因此,培育相關產業,促進代際和諧,是發展銀發經濟的必要一環。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劉明在進博會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上建議,要打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堅持創新驅動的發展路徑,支持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可穿戴設備等科技向養老領域延伸,全面提升產業能級,進一步深化國際合作,釋放更多創新活力,應對全球老齡化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