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元“指揮官”決定想吃還是想喝
當身體發出“渴了”“餓了”的信號,大腦如何將這些需求轉化為行動?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智能研究所、雷根斯堡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的最新研究發現,在大腦情感中心的杏仁核,藏著一群專門指揮飲食行為的神經元“指揮官”。團隊在小鼠實驗中發現,杏仁核中央區域存在兩類特殊神經元
當身體發出“渴了”“餓了”的信號,大腦如何將這些需求轉化為行動?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智能研究所、雷根斯堡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的最新研究發現,在大腦情感中心的杏仁核,藏著一群專門指揮飲食行為的神經元“指揮官”。團隊在小鼠實驗中發現,杏仁核中央區域存在兩類特殊神經元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劉霞)韓國蔚山國立科學研究院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創新性的磁性復合人造肌肉。與傳統人造肌肉相比,新材料能夠承受超過自身重量1000倍的應力,有望為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帶來更強大的機械臂。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柔性人造肌肉能模擬人類肌肉流暢的運動,已成為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12日發表于《自然·醫學》雜志的論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了一種宏基因組下一代測序(mNGS)技術,該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檢測出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及寄生蟲在內的多種病原體。這項歷時10年的研究成果,預示著其在診斷由腦膜炎和腦炎等疾病引起的
科技日報訊 (記者金鳳)記者近日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與清華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從羊駝體內分離出一種能結合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IV)受體的抗體。通過工程化改造,該抗體可實現HIV的完全抑制,有望為艾滋病治療帶來新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共同開發出一種“人造肌肉”驅動機器腿,其不僅比傳統機器腿更節能,而且可進行高跳、快速移動、檢測和應對障礙物,完成這些任務都不需要復雜的傳感器。研究發表在最新《自然·通訊》雜志上。近70年來,絕大部分機器人都有一個共同點:由馬達驅動。馬達裝置出現已
科技日報北京5月16日電 (記者劉霞)英國牛津大學人口健康中心科學家開展的兩項最新研究發現,血液中的一些蛋白有望提前7年揭示癌癥風險。研究團隊認為,其中一些蛋白不僅可以比現有方法更早地檢測出某些癌癥,還有助于早期治療或完全預防這些癌癥。相關論文發表于15日出版的《自然·通訊》雜志。在最新研究中,科學
科技日報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來模擬藥物發現早期階段耗時的化學過程,其可以顯著簡化研發流程,同時也為前所未有的治療找到新途徑。科學家借助這一工具,已合成出32種治療癌癥的新候選藥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通訊》上。識別候選藥物以
“民以食為天”,食物的味道總能慰藉我們的心靈:從糖果的甜美到檸檬的酸爽,從海鮮的鮮甜到咖啡的苦澀,每一種味道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而這些千變萬化的味道其實是由幾種基本味道組合而成的。起初人們認為基本味道只有酸、甜、苦、咸四種,20世紀初,日本科學家池田菊苗提出,鮮味也是一種基本味道。現在,一項新發
《自然·通訊》26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懷孕母鼠飲食中蛋白質的含量或會影響后代的面部特征。這些發現為環境因素(如孕期營養)如何影響生長中的胎兒帶來了新見解。 面部形狀的形成是子宮中發生的復雜過程,該過程出錯可能導致先天性缺陷,如腭裂或顱骨過早閉合。盡管已經發現了一些相關遺傳原因,但已知環境因素也
科技日報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通訊》27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報道了一種更快捷、耗費人工更少的技術,能通過建模和三維(3D)打印為人們“量身定制”更加逼真的義眼。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技術生產的義眼外觀更自然,適配度更好。 全球約有800萬人佩戴義眼,義眼的真實復原度對于心理認同和外在相
科技日報北京1月30日電 (記者張夢然)很多人認為飛蛾之所以喜歡撲燈、撲火,是因為昆蟲喜歡追逐光明,并將這種現象歸為昆蟲的趨光性。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據《自然·通訊》30日發表的一項動物行為研究指出,人工光可能會破壞昆蟲相對地平線的準確定位能力。研究結果或有助于人們理解為何飛行昆蟲喜歡聚集在人工光周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在感染艾滋病病毒(HIV)4周后實施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可在停止治療后長期控制病毒。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日的《自然·通訊》上,增強人們對早期檢測和盡快治療的重視。 先前的研究表明,如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受益于早期開始并維持數年的治療,其病情有可能獲得持久緩解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人工智能(AI)模型,可分析組織樣本中細胞的空間排列。12月1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這一創新方法,準確地預測了癌癥患者的結果,標志著在利用AI進行癌癥預后和個性化治療策略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細胞的空間組織就像一個復雜的拼圖,每個細胞都是一塊獨特
科技日報北京6月20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0日發表的一篇工程學論文,描述了一種受穿山甲啟發研制的微型機器人,該機器人被設計用于在人體內進行安全和微創的醫學治療。在未來應用中,這一無系留軟體機器人能夠通過變形,到達人體內難以觸及的區域,如胃或小腸內。磁性軟體機器人和固體金屬形態的
科技日報北京6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有些人為何能終生都保持較為健康的狀態?《自然·通訊》13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認為,免疫恢復力,即維持或恢復免疫功能的能力,可能與響應感染性和炎癥性疾病的能力有關。這是通過調查多項感染性和炎癥性疾病背景后得出的結論,或可改進人們對免疫與健康的理解。為何有些人壽命較長
近日,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合作研究發現,基因RNF43和ZNRF3的缺失或突變會觸發一個脂質代謝的調節信號,進而導致肝臟中脂質的積累和炎癥。這一研究結果可以解釋為什么有的人很瘦,卻還是會患有脂肪肝。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此前的癌癥基因組研究已經將RNF43和ZNRF3確定為在結腸癌和肝癌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劉霞)再生身體部位絕非易事!盡管一些蜥蜴可以長回它們被切斷的尾巴,但重新長出來的只是一條不完美的軟骨管。據《自然·通訊》雜志最新報道,美國南加州大學科學家借助基因編輯干細胞,幫助鱗趾壁虎再生出了更完美的尾巴。這項研究是人類發展再生療法的一大進步,有望幫助人類治療難以愈
幸福是全人類的追求。對許多人來說,幸福的來源有很多,例如本人身心的健康,或者通過與周圍的環境、人的聯系獲得。然而,有一個特定的方面卻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快樂的有效來源——沒錯,是學習。雖然這可能會令人“迷惑”,但學習的確是幸福的觸發器,并且有無數的研究支持這一點。據fiorreports網站近日報道,學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0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研究人員通過對4萬余對配偶的數據進行遺傳分析后,報告了一種與飲酒水平相關的遺傳變異,而這種遺傳變異反過來可能與伴侶選擇存在關聯。過去的研究認為,酒精相關的行為(如飲酒和酒精依賴)在配偶之間存在關聯。但是一直未知的是,這是因為社會或遺傳因素、共同的環境還是
腰腹“游泳圈”成為很多愛美人士的煩惱。隨著科研的不斷深入,科學家發現這部分脂肪與慢性疾病的發生有著緊密的聯系。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朱善寬團隊聯合美國斯坦福大學預防研究中心科研團隊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闡釋了腸道菌群和脂肪分布在不同性別之間的復雜關系。從外形上來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7日發表了一項醫學最新進展:美國科學家報告稱,他們利用體外器官支持系統讓受損豬肺再生。初步結果顯示,受損后的豬肺能得到修復,并用于器官移植。胃內容物吸入,是指胃內物質進入呼吸道,這種常見損傷會導致肺臟無法再用于移植。鑒于現在全球都面臨著移植供體短缺的問題,受損肺臟再生技術有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