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華東疼痛學術會議金華漢全息針灸受青睞大贊華漢針神奇跡創新
2024年8月25日,華東六省一市疼痛學學術會議暨山東省醫學會第十六次疼痛學學術會議在山東濟南成功舉辦,北京金華漢新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應邀參加了本次大會并展示了公司在疼痛與慢性病治療方面的創新成果——全息針灸治療儀系列產品,現場演示了產品的功能及治療原理,充分展現了中醫全息針灸
2024年8月25日,華東六省一市疼痛學學術會議暨山東省醫學會第十六次疼痛學學術會議在山東濟南成功舉辦,北京金華漢新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應邀參加了本次大會并展示了公司在疼痛與慢性病治療方面的創新成果——全息針灸治療儀系列產品,現場演示了產品的功能及治療原理,充分展現了中醫全息針灸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兩個對胰腺腫瘤生長起關鍵作用的基因:腫瘤抑制基因USP15和SCAF1。研究發現,擁有這兩個基因突變的人,其腫瘤更有可能快速生長,但這些腫瘤也更容易受到化療的影響。最新研究對于理解和治療胰腺癌具有重要意義。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胰腺癌是最致命的惡性疾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先進的人工智能(AI)工具,在17個基因中識別出罕見的編碼變異,揭示了冠狀動脈疾病(CAD,也稱冠心病)的分子基礎。近日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的相關研究,揭示了影響心臟病的遺傳因素,或為心血管疾病的定向治療和個性化治療開辟新途徑。研究人員使用一種計算機生成的冠狀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麗云 朱虹 通訊員衣曉峰)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當前,房顫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然而臨床上依然缺乏安全有效的房顫用藥和干預對策。6月7日記者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藥理學教授楊寶峰團隊證實,內源性多肽Spexin能夠有效降低房顫易感性。提升血液循
記者27日獲悉,在上海舉行的2024年內分泌代謝疾病前沿進展論壇上,一項關于當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調研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糖尿病患者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不達標。南京鼓樓醫院內分泌代謝病醫學中心主任朱大龍教授接受采訪時表示:“正常血糖值范圍,好比相對平靜的海平面。如果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長期控制不
圍產期抑郁是女性在圍產期經歷的一項重大精神障礙疾病。近年來,人們對產后抑郁的社會認知度、關注度不斷提升,但在業內專家看來,防止產前抑郁是更關鍵的一步。“抑郁是圍產期女性常見的情緒障礙。圍產期抑郁也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因為其對孕產婦的家庭關系和子女撫養都帶來不良影響。但臨床上尚無安全有效且快速起效的治
為加速醫藥健康產業創新,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近日,北京市醫療保障局等九部門聯合推出《北京市支持創新醫藥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2024)》(以下簡稱“若干措施”)調動多部門從政策層面聯合發力,形成多維度支持創新醫藥產業發展態勢。32條措施涉及創新藥械研發等8個領域據介紹,此次發布的措施共32條,涉及創
科技日報北京4月11日電 (記者張佳星)在國家醫療保障局11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司司長丁一磊介紹,集中采購實施幾年來,醫藥行業研發創新動力強勁,醫藥工業全行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約23%,國內在研新藥數量躍居全球第二位。丁一磊表示,在藥價高企時,藥品價格中很大一部分并沒
罕見病,又稱孤兒病,一般為慢性、嚴重的疾病,常常危及生命。其中一些疾病因為患者人數極少,被稱為“超罕見病”。如何完善罕見病用藥保障機制是各方思考的話題。今年2月29日是第17個國際罕見病日,多位專家在接受采訪時呼吁在國家層面展開探索,建立、完善罕見病多元保障體系。他們希望建立國家罕見病用藥專項基金,
科技日報訊 (記者羅云鵬)2月1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研究員詹陽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神經調控策略,可靶向調控小膠質細胞,并實現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病理蛋白的清除。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神經元》上。 “小膠質細胞是一種大腦免疫細胞,穩定操控該類型細胞具有不
科技日報北京2月1日電 (記者張夢然)在1日出版的《自然》刊登的一篇評論文章中,法國古斯塔夫·魯西研究所科學家指出,基于器官的癌癥分類,如乳腺癌、肺癌或胰腺癌,亟待轉變為以基于分子的方式進行分類。文中寫道,“根據腫瘤分子特征進行癌癥分類將使數百萬人更快獲得有效治療。”根據產生腫瘤的器官和腫瘤的發展對
1月14日,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國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全國新冠疫情當前處于較低水平,哨點醫院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率保持在1%以下。受JN.1變異株持續輸入、國內流感活動逐漸降低和人群免疫水平下降等多因素影響,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可能在本月出現回升。面對可能回升的新冠病毒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強 通訊員馬可云)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主要累及中軸骨骼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月1日,記者從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該院關節骨病外科徐衛東教授團隊發現并探索了CD99_G1中性粒細胞在強直性脊柱炎免疫紊亂介導的異位骨化過程中的分子機制,為揭示強直性脊柱炎病理性骨化的發病機制
當人們飽餐一頓時,胃會向大腦發出信號,從而讓身體意識到是時候停止進食了。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利用這一原理設計出可在胃內振動的可服用膠囊。這種振動會激活與感知胃擴張時相同的伸展感受器,從而產生一種虛幻的飽腹感。該研究發表在12月22日的《科學進展》雜志上。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復合維生素大小的膠囊
據國家醫保局12月19日消息,在推進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等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過程中,多地探索支持醫療新技術發展和疑難重癥救治。 DRG付費是根據疾病診斷、治療方式和病人個體特征等情況形成不同的診斷相關組,每一個診斷相關組確定統一付費標準。與傳統付費方式相比,DRG付費是一種更科學、更精
本報訊(記者 解麗)12月14日,北京市勞動能力鑒定中心會同天津市社保中心、河北省社保中心首次聯合發布《2023年度京津冀工傷保險協議機構名錄》,明確了京津冀三地共741家工傷保險協議機構,其中北京市94家、天津市107家、河北省540家。京津冀工傷職工在三地間辦理異地居住就醫申請、異地輔助器具配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人工智能(AI)模型,可分析組織樣本中細胞的空間排列。12月1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這一創新方法,準確地預測了癌癥患者的結果,標志著在利用AI進行癌癥預后和個性化治療策略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細胞的空間組織就像一個復雜的拼圖,每個細胞都是一塊獨特
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韋香惠)當前,正值流感高發季。多位專家在近日接受采訪時談到,12月開始,老年患者數量可能陸續增加。而且,由于老年人普遍基礎疾病多,免疫力差,感染后病情更容易加重,出現并發癥的概率也更高。 今年流行的流感病毒未發生明顯變異 在國家衛健委12月2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李佳告訴記者,在醫藥聯合門診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患者,要么是因為擔心毒性太大而拒絕用藥,要么是察覺好像出現了毒副反應就開始自行停藥......但這些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藥物治療的效果。所謂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主要并發癥之一,表現為下肢踝關節以遠的皮膚及其深層組織被破壞,并發感染及下肢動脈不同程度閉塞,嚴重者常導致肌肉和骨組織壞死。糖尿病足致殘率,致死率極高,早期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北京市隆福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楊黎
“反復生病、反復中招!”今年三歲半的熙熙剛返回幼兒園2天后又一次生病了。熙熙媽媽苦惱地表示,最近兩個月,幾乎每隔兩個星期就要往醫院跑。“上個月月初喉嚨痛白細胞高,月中突然高燒輸液三天,月末喉嚨痛白細胞高……”進入秋冬季,各種呼吸道疾病高發。據不完全統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兒科每日就診量高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佳欣)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威爾莫特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了解胰腺腫瘤遷移過程中發生的基因變化,發現了一種可以阻止這一過程的實驗性藥物NP137,這種藥物可以治療已經擴散到肝臟的胰腺癌。相關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細胞報告》雜志上。 為什么胰腺癌是致命的?首先,它在發育過程中很早
當今的工作和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離不開手機、電腦。長時間伏案工作、閑暇時光刷劇、打游戲……很多人已經“手機不離手”。時間一長難免會出現頸部不適,而朋友圈中經常能看到一些緩解頸部不適的“偏方”,比如“吊”脖子、仰頭看手機,這樣真的可以保護頸椎嗎?請注意這些方法反而可能對你的頸椎產生傷害。“吊”脖子切勿盲
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推出一款新型軟質、微型可穿戴設備,其性能遠遠超出了醫生聽診檢查時獲得的間歇性測量結果。這些設備輕柔地黏附在皮膚上,可在身體任何區域的多個位置同時無線連續跟蹤體內的微妙聲音。這項新研究16日發表在《自然·醫學》雜志上。團隊在15名患有呼吸和腸道運動障礙的早產兒和55名成年人(其中2
本報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邱玥 從國家醫保局獲悉,第九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采購6日在上海產生擬中選結果。此次集采有41種藥品采購成功,擬中選藥品平均降價58%,預計每年可節約藥費182億元。 據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醫藥企業積極參與本次集采,262家企業的382個產品參與投標。205家企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