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設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新冠肺炎重癥病區的護士們團體合照(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攝
模擬炒外匯抗疫一線醫護人員英雄人物人群炒外匯論壇
新冠肺炎阻擊戰中,在湖北武漢集中化收治重癥患者數最多的定點醫院——華中科技大學附設同濟醫院,由技術專業小分隊構成的“尖刀連”,與來源于全國各地的40援助鄂醫療隊、5000多名精兵強將,攜手并肩血戰在“新冠重癥高地”,拼了命守衛3000多位新冠肺炎重癥、危重癥患者的性命。
2020年一月,武漢市肺炎疫情告急,患者一床難尋。“做為國家隊,大疫當今務必主動擔當。”華中科技大學附設同濟醫院院長王偉說,“選準方位、蹚出門路,搞出抵御病痛組合拳,是大家務必進行的重任。”同濟醫院主動請纓,半個月內更新改造中法新城院區和光谷院區,對外開放2025張重癥醫院病床,開拓出救護重癥患者的新競技場。
許多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身亡的緣故,全是多內臟器官危害。怎樣拯救大量患者的性命?同濟醫院抽調每科醫師創立多支小分隊,建立重癥救護“尖刀連”,二十四小時待命,協助各援鄂醫療隊處理廣泛碰到的臨床醫學難題。
新冠肺炎重癥、危重癥患者普遍現象肺臟比較嚴重變病,需換氣醫治。在無創呼吸機不可以考慮患者病況必須時,需氣管插管。同濟醫院應急創立插管小分隊,40多位工作人員迎戰在2個病區,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進行氣管插管近200例。
新冠病毒易引起炎癥風暴,造成“暴發性心肌炎”和心臟猝死。同濟醫院創立護心小分隊,對于患者很有可能出現的急性心衰、心梗、暴發性心肌炎等危急情況提早干涉。
“6床,程某某某,五十歲,呼吸衰竭,氧飽和在插管機械通氣后還達不上目標值,是不是必須上ECMO?”2月17日,早晨8點整,同濟醫院的一間ICU醫院病房里正開展著病例討論。
“應盡快起動ECMO!”護心小分隊工作人員周寧說。2月19日,周寧和護心小分隊工作人員汪璐蕓給患者執行了ECMO手術治療。
“醒過來!醒過來!”2月27日早上,醫務人員喜悅呼喊著。一天后,患者成功擺脫有創呼吸機,修復自主呼吸。拔完管,極其孱弱的患者全力寫出兩字:感謝。
新冠肺炎患者釋放出來很多炎癥因子也會損害腎臟功能,乃至造成亞急性多內臟器官衰退和身亡。護腎小分隊大隊長徐鋼領著工作人員們拉響了“阻擊戰”。
“前去援助的各醫療隊中,心內科、呼吸內科、重癥醫學科醫師占多數,大伙兒協作的全過程,也是學習交流的全過程。”護腎小分隊醫師何凡說,根據行業交流、達成協議,醫治方式更為精確,為患者事后醫治獲得時間。為隨時隨地迎戰,工作人員們都吃住在醫院門診。肺炎疫情期內,同濟護腎小分隊總計醫治371人數,總計醫治時間3900鐘頭。
精神實質心理狀態小分隊的權威專家也行動了起來。同濟醫院精神科權威專家楊淵專家教授根據方艙內視頻遠程會診服務平臺,“零距離”為患者心理指導。“特別感謝醫師能聽我聊這種事,說出來覺得許多了。”患者任老先生說。
對于患者胸悶氣短、心跳不穩、主題活動工作能力降低等難題,康復治療小分隊進行重癥新冠肺炎初期康復訓練,改進患者呼吸不暢病癥,緩解焦慮抑郁情緒,防止及改進功能問題。
在同濟醫院戰時醫務處規范化管理下,每支小分隊都會“新冠重癥高地”作貢獻:營養成分小分隊為新冠患者制訂《營養風險篩查表》,挑選適合的營養成分治療方案;中醫藥學小分隊為提升治療率、減少病亡率奉獻中醫學工作經驗和聰慧;咽拭子收集小分隊創意設計發熱門診咽拭子收集服務平臺,重新構建取樣步驟;壓瘡專護科技攻關小分隊制訂個人安全防護方案,提高患者舒適感,推動康復治療;重癥救護MDT精英團隊對危重患者人體器官作用精確評定、用心調節治療方案……
戰“疫”期內,同濟醫院共收治住院病人3539人數,在其中重癥、危重癥患者達3201人數,絕大部分患者得到康復治療住院。
“與我國同舟,與老百姓共濟。”華中科技大學附設同濟醫院黨委書記吳菁說,患者猛增、醫院病床不夠、物資供應焦慮不安、人力資源緊缺等艱難沒有嚇倒她們,卻激起了全院干部職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共產黨員為行為主體,一個個小分隊構成的‘尖刀連’攻下了重癥救護的一個個堡壘,挽留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新華通訊社武漢市9月22日電 新聞記者黎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