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體比作一臺精密儀器,那“心、肝、脾、肺、腎”這五臟就是必不可少的零件,任何一環出現差錯,身體就會像多米諾骨牌……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臺精密儀器,那“心、肝、脾、肺、腎”這五臟就是必不可少的零件,任何一環出現差錯,身體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般垮掉。
養五臟其實很簡單,記住一套五臟養生“組合拳”,一種食物配合一個穴位,吃吃喝喝、揉揉按按,輕輕松松養五臟。以下為您分享穴位里的五臟養生哲學。
養心第一穴:神門
1 養心第一穴:神門
神門穴位于腕橫紋小指側端的凹陷處。具有安定心神、瀉心火的功效。日常可隨時掐、揉刺激神門穴,以有輕微酸脹感為宜。
晚間睡前按摩神門穴,助眠效果更好。就寢時以右手大拇指按左手神門穴5~10次,再用同樣的方法按摩右手,有利入睡。
推薦搭配食物:龍眼
桂圓也叫龍眼,入心經。《日用本草》記載其“益智寧心”,清代藥學著作《得配本草》認為龍眼“葆心血”。
推薦一道寧心安神湯,做法:龍眼肉15克,蓮子、芡實各20克,用水熬煮直至蓮子和芡實熟爛。
可調理記憶力衰退、失眠、神經衰弱等癥,還可用于改善夏季脾胃功能減退導致的食欲不佳。桂圓多食易氣滯,陰虛火旺者以及舌苔厚膩、氣壅脹滿、腹瀉者應忌食。另外,桂圓性熱助火,故兒童應少食。
養肝第一穴:太沖
2養肝第一穴:太沖
用手指沿著足部拇趾、次趾間的夾縫向上移壓,足部動脈搏動處就是太沖穴,每次持續按壓4~5分鐘。
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道醫認為高血壓與肝陽上亢、肝火旺有關,因此按摩太沖穴可有效降壓。此外,感冒初期按摩太沖穴,還可減輕感冒引起的雙目流淚或干澀等不適。
推薦搭配食物:枸杞
枸杞子滋肝益腎、填精堅骨。研究顯示,枸杞中的甜茶堿能防止肝臟內過多的脂肪貯存,有防治脂肪肝的作用。
推薦一款枸杞白菊茶,做法:取枸杞子、白菊花各3克,泡水代茶飲,可輔助治療肝血虛引起的見風流淚、白內障等眼病。
枸杞偏于溫熱,感冒發燒、有炎癥、腹瀉的人最好不要吃。
養脾第一穴:足三里
3養脾第一穴: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腿部,外膝眼向下四橫指(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處。
足三里穴屬胃經合穴,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氣虛體質的人免疫力低,容易疲勞和生病。時常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健脾補氣。
推薦搭配食物:大棗
《素問》記載,“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藥,棗為脾經血分藥也。”
推薦一個健脾補血的食療方,花生衣紅棗汁。做法:花生米100克,溫水泡半小時,取其紅衣,與干紅棗50克同煮半小時,加適量紅糖調味,一日內分三次服用。
適用于產(病)后血虛、營養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癌癥放療、化療后血象異常等癥。
大棗雖然是進補佳品,但過量食用亦有害。由外感風熱引起的感冒、發燒及腹脹氣滯者,不宜食用大棗。
養肺第一穴:太淵
4養肺第一穴:太淵
太淵穴位于腕橫紋上,橈動脈搏動處。刺激太淵穴可以達到補氣養肺、止咳平喘的效果。
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壓右手太淵穴,垂直向下按壓,按而揉之,然后緩慢屈伸右手腕,產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持續20~30秒后,漸漸放松,再輕揉局部,如此反復操作。
左右交替進行,每穴按壓5~10分鐘,每日1~2次。
推薦搭配食物:白果
《本草綱目》中說白果“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
推薦一款白果養肺的食療方,防風粥。制法:把防風沖洗干凈,放入鍋內熬煮出藥汁,過濾出藥汁備用。洗凈粳米后同清水放入鍋內一起煮,熬成稀粥。在稀粥內加入之前熬好的藥汁,再放入洗凈切碎的蔥白,用小火煮一段時間后,即可使用。
此菜適用于老幼體弱病人。
需要注意的是,①防風粥應趁熱食用,服用后不宜大量排汗。②血虛、肝脾功能較差的人不宜食用。
養腎第一穴:涌泉
5 養腎第一穴:涌泉
涌泉穴位于腳掌中線的前1/3處。將拇指放在該穴上,用較強的力搓揉20~30次,兩腳都要按摩,晨起睡前按摩養腎效果好。
補腎的穴位有很多,不得不提的就是涌泉穴。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顧名思義,這個穴位對于滋腎陰、補腎水意義重大,尤其適合腎虛型腰痛者。
推薦搭配食物:黑豆
黑豆入腎經,《本草綱目》記載,黑豆能“治腎病,利水下氣”。
最簡單的黑豆食療方就是黑豆豆漿,做法:干黑豆浸泡一夜,與清水的比例為1:20,打漿后充分煮沸即成,白糖調味。
慢性腎病、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合并腎功能不全、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者,不宜過多食用黑豆及其他豆制品,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道醫提醒:平常按揉穴位可以緩解疾病,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但并不意味著包治百病。
而且穴位按揉雖然簡單有效,也并非人人適合,尤其是孕產婦和體弱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隨意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