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的病人能做脊柱手術嗎?86歲的老人得了脊柱疾病,竟然還能開展手術治療?老年人能否接受手術治療?老年人接受脊柱手術風險到底有多大?關注……
骨質疏松的病人能做脊柱手術嗎?86歲的老人得了脊柱疾病,竟然還能開展手術治療?老年人能否接受手術治療?老年人接受脊柱手術風險到底有多大?關注8月2日法制晚報《健康大講堂》,中國醫師協會脊柱外科工作組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魯世保教授,將為您帶來權威解答。
主持人胡莎(左)、魯世保教授(右)
今天開場小胖給大家帶來一首老歌,《最美不過夕陽紅》。為什么小胖要放這首歌呢?當然是因為我們今天的主題有關。今天小胖和莎莎邀請的可是一位重量級人物,他就是我們骨科界的知名專家魯世保教授。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往往只重視的是青年、中年,而常常忽略了老年。當然,年輕人是時代的主流,老年人雖力薄,年事已高,可他們還不服老,也有屬于他們自己的暮年風光,在剩下的年華里他們又何嘗不想多出去看看走走。但是他們又常常會感到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等,這些種種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快聽聽魯世保教授給您講講脊柱病的危害。
老年脊柱病發病率逐年增高
隨著機體不斷衰老,骨骼也漸漸開始退變,骨質疏松、骨關節炎等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骨骼慢性病逐漸高發,我國中老年人群中97%患有脊椎疾病,這一“隱形殺手”的發病率甚至高于我們熟知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與此同時,骨骼關節疾病又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骨科的門診量逐年增加。其中因為頸椎、腰椎疾病就診的人數占到了80%,且20歲到40歲的人群占到就診人數的一半以上。
魯世保教授講到自己科室,在2015、2016年每年平均大約要做2000多臺骨科手術,其中老年骨科手術病人比例約占整體的45%,可見老年人在此類病患是多么普遍。
老年脊柱手術風險大嗎?
很多脊柱疾病,如脊柱創傷骨折、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頸椎管狹窄癥、胸腰椎骨折、椎管內腫瘤、腰椎滑脫、胸腰椎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嚴重影響廣大患者的生活質量。魯世保教授表示,在手術前都會做保守治療,時間大概為3個月至半年。絕大多數患者是可以通過保守治療獲得比較好的效果,但效果不好的患者,建議及時采取手術治療。頸椎手術每天都在開展,如今的手術技術已經今非昔比了,手術中重中之重就是以保護神經系統為原則,在手術前都會為患者做一系列的評估。尤其是老年人的術前評估尤為精細、準確,需要多科室、多專家聯合制定方案。同時,魯教授也講述了開展老年手術的基本條件:
1、患者對手術的耐受程度
2、患者接受現代醫學治療理念,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
3、醫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嫻熟的手術技巧
魯世保教授
節目中主持人胡莎問道了一個關鍵性詞語“骨質疏松”,那么什么是骨質疏松呢?骨質疏松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骨密度和骨質量下降,骨微結構破壞,造成骨脆性增加,從而容易發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
骨質疏松會產生以下嚴重危害:
骨質疏松的嚴重后果是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輕微創傷或日常活動中即可發生的骨折。數據顯示,發生髖部骨折后1年之內:死于各種合并癥者達20%;存活者中約50%致殘,生活不能自理。
哪些人易得骨質疏松:
老齡、女性絕經、母系家族史、低體重、性腺功能低下、吸煙、過度飲酒、飲過多咖啡、體力活動缺乏、飲食中營養失衡、蛋白質攝入過多或不足、高鈉飲食、鈣和/或維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攝入少)、有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和應用影響骨代謝藥物、制動等。魯世保教授還講到一個比較特別的,白種人和黃種人患骨質疏松癥的危險是高于黑人的。
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治療:
對于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患者,雖然可以通過保守治療獲得愈合,但魯世保教授也強調了保守治療可能帶來的一些不良影響。
1、臥床并發癥
心肺功能差、體質虛弱、營養差、肌肉力量減弱、肺炎、褥瘡、下肢靜脈血栓,骨折患者一般需要長期臥床1到3個月,甚至更長,而上述的并發癥比骨折本身更可怕
2、骨折長期不愈合或畸形
老年患者多見骨折延遲愈合,甚至長期不愈合,造成骨折部位持續疼痛,仍然需要手術治療。多數患者骨折愈合后會在局部形成后凸畸形,即老百姓所說的“駝背”,由于身體明顯前傾,患者需要拄拐前行,背部肌肉受力增加,造成長期腰背部疼痛,疼痛嚴重者需要進行后凸矯正手術。
3、脊髓神經受壓功能異常
部分壓縮性骨折患者可能由于骨折塊移位造成脊髓神經的壓迫,引起相應癥狀,這在胸椎或者胸腰段椎體骨折中較為常見。
骨質疏松的病人能做脊柱手術嗎?86歲的老人得了脊柱疾病,竟然還能開展手術治療?老年人能否接受手術治療?老年人接受脊柱手術風險到底有多大?關注……
針對保守治療的缺點,魯世保教授也在節目中聊到了一些在醫學界內效果已經得到公認的骨質疏松手術治療方法:
微創經皮椎體穿刺技術
1、經皮穿刺椎體成型(PVP)
2、經皮穿刺球囊擴張椎體成型術(PKP)
這種手術技術有點在于,創傷極小、針眼大小創面、手術時間短、單節段半小時、減少臥床時間、術后6小時正常下地活動,而且手術中只需要局部麻醉。
40-50歲男性更容易得腰椎管狹窄嗎?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于后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
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方法有很多,大家比較常做的是,第一,打針、吃藥、貼膏藥。主任表示腰椎間盤突出早前建議病人可以吃藥,而膏藥的使用則因人而異,只有部分患者使用膏藥會對椎間盤突出有輔助治療的作用;第二、體育鍛煉,正確的體育鍛煉非常重要,譬如小燕飛、游泳等對腰背部的運動值得推薦,但不建議做仰臥起坐。第三,不要隨便做按摩、推拿。
腰椎間盤突出手術方法主要是經后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關節突切除,或經椎板間隙行椎間盤切除。中央型椎間盤突出,行椎板切除后,經硬脊膜外或硬脊膜內椎間盤切除。合并腰椎不穩、腰椎管狹窄者,需要同時行脊柱融合術。
魯世保教授講到近年來,顯微椎間盤摘除、顯微內鏡下椎間盤摘除、經皮椎間孔鏡下椎間盤摘除等微創外科技術使手術損傷減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引起腰椎管狹窄的病因十分復雜,除了椎間盤突出之外,還可能有后方韌帶的肥厚、小關節增生等,患者典型的癥狀可包括:長期腰骶部痛、腿痛,雙下肢無力、麻木,間歇性跛行,行走困難,嚴重時出現大小便異常等。魯世保教授認為這種說法有待商榷,其實40-50歲更容易患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的概率并不是很高。
腰椎間盤突出的預防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在退行性變基礎上積累傷所致,積累傷又會加重椎間盤的退變,因此預防的重點在于減少積累傷。魯世保主任建議平時要有良好的坐姿,睡眠時的床不宜太軟。長期伏案工作者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變姿勢。職業工作中需要常彎腰動作者,應定時伸腰、挺胸活動,并使用寬的腰帶。應加強腰背肌訓練,增加脊柱的內在穩定性,長期使用腰圍者,尤其需要注意腰背肌鍛煉,以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縮帶來不良后果。如需彎腰取物,最好采用屈髖、屈膝下蹲方式,減少對腰椎間盤后方的壓力。
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注更多健康信息,可以在平臺搜索“法制晚報健康大講堂”觀看節目回放并查看相關健康資訊。《健康大講堂》定于每周三、五下午14:30-16:00進行直播。網友們可以通過直播平臺進行互動,也可以撥打法制晚報欄目熱線15600288288。
專家介紹:
魯世保
北京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常委、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損傷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脊柱外科工作組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骨外科學系腰椎學組組長、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脊柱關節疾病委員會委員、中華外科雜志、中國脊柱脊髓雜志編委、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骨科行政主任。近3年發表中英論文20余篇,包括英文論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近20篇。近3年獲得國自然面上項目1項,省部級課題4項。魯世保教授帶領其團隊致力于脊柱相關疾病的治療研究,形成了以老年脊柱畸形矯正、頸腰椎非融合技術以及頸腰椎微創技術為特色的三位一體診療平臺。
出診時間:周一和周三上午專家門診,周二上午特需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