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飲食質量的變化體現在我們每日的餐桌上。近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我國居民健康營養狀況明顯改善,“大魚大肉”已經不受歡迎!
“大魚大肉”飲食越來越少
過去,肉類食物吃得多,是大眾追求的目標。可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高,大眾對肉食的熱情逐漸下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豬牛羊肉人均占有量由2014年的50.31公斤、2016年的47.17公斤,下降到2018年的46.8公斤。雖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推薦量相比攝入量仍偏高,但趨勢是在下降的,這是好事。
以前家里來了客人,總要買回一大堆肉食,牛羊肉雞鴨魚,或紅燒或油炸或燉煮,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對客人的重視。如今這種“大魚大肉”的飲食習慣已逐漸被國人放棄,待客不再追求滿桌“硬菜”,多了各種健康的搭配,日常餐桌也是如此。
肉和魚本來是健康膳食的一部分,富含蛋白質、脂類、脂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等,而且氨基酸組成更適合人體需要,利用率高。但如果吃得過多或不合理就容易導致一些健康問題,尤其是畜肉。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李衛敏表示,拿牛羊肉等來說,過多攝入可增加男性全死因死亡風險,也會增加2型糖尿病和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大魚大肉”的烹飪方法也比較傳統,以油炸、紅燒最為常見,而這在操作過程中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食物多樣”流行起來
一桌飯菜該包括什么?一碗白粥、一個饅頭、一盤炒土豆片?顯然這樣的搭配已經落伍了。
此次《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居民人均直接消費口糧減少,動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瓜果等非糧食食物消費增加。2018年,油料、豬牛羊肉、水產品、牛奶、蔬菜和水果的人均占有量比1996年分別增長35.7%、55%、72.5%、333.3%、104.2%和176.5%。
李衛敏主任認為,較為合理的膳食模式就應該是這樣的,多樣化的飲食應該貫穿日常。每天至少攝入12種食物,每周至少25種,多攝入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水平較高的水果、蔬菜、豆類及其制品和富含白蛋白的魚類和海產品等,而紅肉類(豬牛羊肉等)及飽和脂肪酸的攝入要減少,這樣的膳食模式有利于降低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結直腸癌等多種疾病的發病風險。
在食物種類豐富的基礎上,李衛敏主任還建議多些花樣和變換。如主食不僅是白米飯和白饅頭、煮面條,薯類、雜豆也可以作為主食的一部分;吃肉的時候,盡量按照魚>禽>畜,牛>羊>豬,瘦肉>肥肉這樣的優先級來吃;蔬菜在保證量的前提下,盡量選深色的;同時烹飪少油少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國民“營養素養”仍需提升
“大魚大肉不是吃得好”這種思維的變化,讓我們更傾向于優質、健康的飲食。這背后體現著國民的“營養素養”,即如何吃得更好、更健康的能力。如今我國各種慢病發病率仍然較高,飲食作為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說明大部分國人的“營養素養”提升還是不足的。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之“合理膳食行動”中,提示了大眾健康飲食的“寶典”,人們應該多學習健康飲食知識,根據個人特點,合理搭配食物。
一些基本的“共識”每個人都應掌握:如每天的食物應包括谷、薯、果蔬、畜禽魚蛋奶、大豆堅果等;生吃的食物要清洗干凈,生、熟食品要分開儲存和加工;進餐時速度不要太快;吃飯時保持心情平和,不要大吵大鬧或大笑不止,以免發生意外;不要暴飲暴食,但也不能刻意節食;盡量少吃煙熏肉、腌肉和肥肉,少吃油炸和高鹽食品;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少喝含糖飲料;保證飲水充足,成人一般每天喝1500~1700毫升水,最好喝白開水或茶水等。心里裝下這些基本飲食原則,“營養素養”就不會差,保持健康也真的沒那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