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豐城市的藥湖濕地公園,每到春天,翻滾的綠色草浪充滿生機。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這里曾孳生大量釘螺,而釘螺體內寄生著一種“致命殺手”——血吸蟲。當人們接觸到含有血吸蟲尾蚴的疫水,最快10秒就會被感染,患上血吸蟲病。
豐城市血吸蟲病防治站(以下簡稱“血防站”)血防科科長曾方在一線與血吸蟲抗爭了32年,2018年被中華預防醫學會授予“全國血防衛士”。2月5日,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血防站時,曾方正在整理數據。曾方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防治,豐城市已連續18年未出現本地感染的血吸蟲病患者。
江西曾是我國血吸蟲病流行最嚴重的省份之一。1月9日,江西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李中堅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3年12月,江西省已實現血吸蟲病傳播阻斷目標。作為省內39個血吸蟲病流行縣(市、區)之一,豐城市已于2019年達到血吸蟲病消除標準。在這背后,是老中青幾代血防人的堅守。
血吸蟲對人類危害極大
據《豐城血防志》記載,1949年之前,豐城市因血吸蟲病毀滅村莊130多個,1.4萬戶、5.6萬人死于血吸蟲病。目前,我國血吸蟲主要分布于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及云南6省。
“現在基本上看不到急性血吸蟲病患者了。”在血防一線工作滿30年的臨床部副主任醫師熊準鳳對記者說。
作為困擾中國人上千年的頑疾,這種肉眼看不見的灰白色線狀小蟲,對人類危害極大。血吸蟲可感染人和牛、羊、豬等多種哺乳動物,患者或病畜的排泄物中帶有大量蟲卵,又成為新病源。
當人體一次性被大量尾蚴侵入,血吸蟲便會在人的血液中無性繁殖,形成急性血吸蟲病。“病毒感染后會產生抗體,血吸蟲病感染后沒有抗體,感染了一次,下次照樣感染。”熊準鳳說。
熊準鳳20年前接診過一例6歲的急性血吸蟲病患者。由于長期反復高熱,家長輾轉去了多家醫院就診,卻未能查到病因,后轉診到血防站做檢測和治療。經檢查后發現,孩子是典型的血吸蟲感染。“許多醫院醫生由于不了解血吸蟲病,容易誤診。”熊準鳳說。
晚期血吸蟲病患者大多腹大如鼓、骨瘦如柴,兒童患病影響生長,甚至導致侏儒癥。
“現在國家政策好,對晚期血吸蟲(以下簡稱‘晚血’)病患者實行免費治療,對于貧困晚血患者,還有‘兩免一補助’(全免門診、住院費用,住院期間伙食按每天30元給予補貼——記者注)。”醫務科副主任醫師鄔春雷告訴記者,2023年度,共有136例晚血患者到豐城市血防站接受免費治療。
1991年剛參加工作時,熊準鳳見過大肚子的晚血患者,還有更嚴重的肝性腦病,而現在,幾乎看不到重癥患者了。
成果來之不易
血防站臨床部主治醫師陳慶亨今年53歲,他的老家豐城市隍城鎮曾是血吸蟲病流行區。陳慶亨回憶,六七歲時,媽媽常對他說,“不要去河里游泳,小心得大肚子病。”后來,陳慶亨從醫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豐城市血防站從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
“當時醫生們要下鄉,就背著被子在農戶家打地鋪,一住就是半個多月。”陳慶亨對記者說。
下鄉的主要任務就是查病和查螺。醫生白天為村民們靜脈采血、檢查身體、健康宣教,晚上檢驗血液標本。
血防站檢驗科副主任呂雅婷是一名90后,經常參與下鄉樣本檢測工作。2022年,豐城市血防站開始建設血吸蟲病診斷網絡實驗室。呂雅婷日常就在實驗室工作,已能夠熟練地應用各項檢測技術。她對記者說,利用DNA提取和檢測技術,能判斷釘螺是否為感染性釘螺。
查螺滅螺是防治血吸蟲病最重要的舉措。中國疾控中心公布的信息顯示,釘螺是血吸蟲唯一的中間宿主,消滅了釘螺,就可終止血吸蟲病的傳播。因此,傳染源控制是血防工作的重中之重。
“晴天時一身灰,雨天時一身泥。”真正參與血防站查螺滅螺工作后,95后血防科醫生付昂昂切身理解了前輩口中這的句話。有一次,付昂昂在隍城鎮查螺,當時下著雨。其他工作人員走過了一個泥坑,而付昂昂不小心一腳陷了進去,“整條腿都拔不出來”。
查螺通常在洼地、溝渠、河邊等地方,釘螺個體大概只有一粒稻谷大小,查螺人員要扒開草叢,觀察是否有新出現的釘螺。
“目前,豐城市達到了血吸蟲病消除標準,但釘螺這一物種不可能完全滅絕,螺情反復的現象時有發生。”付昂昂對記者說,過去自己并不了解血吸蟲病,工作后才發現現在取得的成果有多么來之不易。
血防情懷永不倒
2010年,豐城市達到了國家血吸蟲病傳播阻斷標準;2019年,豐城市完成了血吸蟲病消除達標驗收,血吸蟲病防治進入常規監測階段。
新時期,血防工作的一大難點是健康教育。剛考入血防站時,付昂昂發現工作實際情況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樣。他原以為下鄉查病時,大家都會很配合,真正開展工作才發現,需要自己去溝通、聯系,想方設法讓更多村民參與采血和做檢查。
2023年,付昂昂走上了小學講臺,第一次當起了老師。“當自己站上講臺授課,把知識分享給學生,由學生以點帶面,帶動家長時,還蠻有成就感的。”
27歲的樊俊琳在2020年進入血防站工作,除了查螺工作,她還負責給小朋友講解宣傳展板。“孩子們表現得很積極,求知欲很旺盛,會反問一些問題。”樊俊琳舉例,“比如展板上有感染血吸蟲的兔肝和正常的肝臟,有孩子就會問為什么肝臟上面會有一個圓圓的東西,我們就會告訴他原理。”
呂雅婷發現,隨著科普的深入,許多在血吸蟲病流行區從事水運相關工作的人,逐漸有了防病意識。“他們從鄱陽湖等血吸蟲流行區回到豐城,就會特意到血防站來做檢測。”
豐城市血防站站長胥劍波表示,目前釘螺復現隱患依然存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員流動較大,監測工作的困難有所增加,人員與動物性傳染源控制難度也較大。由于多年未出現本地病例,流行區部分群眾血防意識淡化,對于血吸蟲病防治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有減少的趨勢,也加大了血吸蟲病傳播風險。
“目前血防工作的人員存在老齡化問題,許多醫生兩三年后就要退休了,但我們的血防工作一直沒斷。”胥劍波說,2023年,站里新招收了5名90后,完善了人才梯隊建設。
付昂昂在業務培訓時曾看到一張歷史照片,上面記錄了1976年豐城市群眾共同在藥湖進行查滅螺工作。“那個場景真的令我震撼。這就是血防情懷。”付昂昂說,“以前我沒有這種感情,現在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