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40 位受訪病友當中,有近65%的病友曾經被誤診過,有三成的醫生承認不了解罕見病。”這是一份由病痛挑戰基金會與香港浸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合作調查發布的《2018中國罕見病調研報告》(下稱《報告》)的內容。
通過《報告》可以看到,一方面是許多罕見病病友的確診求醫之路漫長而艱難,負擔十分沉重;另一方面在全國范圍內,相當比例的醫生對罕見病尚不了解,對罕見病群體的關注度不足,和病友有一定的鴻溝。這種“患不知醫,醫不知患”的情況,仍然顯著存在,成為我們解決罕見病問題的巨大挑戰。
參與調研的香港浸會大學的老師、病痛挑戰基金會政策研究顧問董咚發現,有三分之二的病友都被誤診過,誤診之后需要確診經歷的年數是多少呢?當年確診的有一半以上,但是有更多的是需要1-5年、6-10年,甚至10年以上才可以確診。有兩個最極端的例子,分別經歷了42年和44年才確診自己得了什么疾病。而且,他們需要去很多醫院,去1家醫院就得到確診的不到25%,四分之三以上的人需要經歷兩家、三家、四家、五家,甚至超過五家醫院,最多的跑了20多家醫院,不僅去的醫院多,他們去的科室也非常多,有四分之三的人需要經歷過兩個以上的科室才能夠得到確診,最多的也是經歷了20多個科室才得到確診。
在信息發達的當下,所有人都覺得互聯網無所不能,什么信息都可以在網上找到,為什么這么難才能夠確診呢?
“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為什么醫生不能那么快地幫我們找到生病原因?我們問了285個高學歷高職稱的醫生,他們70%來自三甲醫院,而且是省市級以上的三甲醫院,他們中有三分之一的醫生從來沒有見過一例罕見病,只有三分之二的醫生見過。”董咚表示。
本次調研的醫生群體在學歷上遠遠高于中國醫生的普遍學歷水平,行醫年數反映出的接診經驗比較豐富,即便如此,仍有33.3%的醫生承認自己只是聽說過罕見病,但不太了解;甚至有1.1%的醫生從未聽說過罕見病。
“很多醫生不了解藥品的價格,也不知道藥品到底是不是在醫保里面,病人可以通過什么渠道可以獲得,他只知道有這個藥可以治,但是其他所有相關的信息不太清楚。這就導致2040位病友中近30%的人從來沒有做過任何治療, 而有的罕見病不是沒有藥。”
罕見病是一個全人類所共同面臨的醫學問題,但是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它不僅影響到人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也使得受其影響的個人與家庭在醫療、教育、就業、社會融入和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遇到重重阻礙,甚至陷入生活的絕境。
《報告》指出,罕見病友的社會保障水平比較低: 20.4%(417 人)有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6.0%(123 人)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2%(167 人)有失業保險,6.3%(129 人)有生育保險,2.2%(45 人)的受訪者有商業養老保險,9.0%(183 人)有最低生活保障,6.4%(131 人)有殘疾人幫扶,有10人接受五保供養,有5人享受軍人優撫,有1.2%(24 人)享受其他社會保障。然而,有超過一半(52.0%)的受訪者表示沒有以上任何一種社會保障或保險。
“我們在北京所有甲等醫院病例做了一次全面調查研究,這些醫院罕見病一共查出來3596種。目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研究前十位罕見病的基本保障工作,這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華醫學會副會長金大鵬表示。
罕見病目錄也正在制定中。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國家衛生計生委罕見病診療與保障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學表示,目前,對罕見病目錄正在制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