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3歲的王阿姨,長期居住于河北燕郊,務農。長年累月的生活重負使得她滿臉風霜。近一年,她反復胸痛,以至于胸悶喘憋,甚至不能平臥。當地醫院醫生開給她的藥物也不能緩解痛苦,生活受到巨大困擾。
王阿姨獨自帶大一雙兒女。如今兒子兒媳在本地經商,女兒在京工作。因為怕耽誤孩子們的事,她從不輕易麻煩子女。1年前心梗發作時,她怕影響孩子工作就沒有及時去就診,直到逐漸出現喘憋、咳嗽咳痰后才到當地醫院就診,當時她已經出現了胸腔積液和腎功能衰竭。
當地醫院立即對她進行利尿治療,但癥狀只能稍稍緩解。王阿姨的兒子也帶著她輾轉多家北京三甲醫院,但均因手術風險高,建議她藥物維持治療。這次就診是因難以忍受的胸痛,女兒帶著她連夜來到我院急診。女兒對醫學知識并沒有太多了解,但很堅定地認為,只要做了手術,母親的病就會好。
當王阿姨第一天住院時,就已是滿肺啰音、氧合低、血壓低,少尿、肌酐高,心臟射血分數僅有25%(正常的1/4),心絞痛發作時出現前壁導聯廣泛的壓低,病情非常危重。我們請患者女兒來講病情時,女兒卻認為母親的狀況并不嚴重。她很關心母親,但因平時工作忙,而且住得遠,和我們會面的時間很短,匆匆20分鐘。我們只能夠將患者的概況描述一下。但我能感覺到,患者女兒發自內心地想為母親爭取更多的機會。于是,我們和她為患者制定了一個穩步的進階計劃,爭取讓老人獲得積極治療的機會。
王阿姨入院后很少說話,吃得也很少,輕微活動就會出現胸悶的癥狀,夜間還有喘憋出現。在全面藥物治療、有創血壓監測下,她的心衰癥狀穩定住了,未再發作胸悶癥狀。但患者依然無精打采,每次看到我,她就非常迫切地問:“醫生我什么時候能做手術?”她期待的眼神讓我們產生一定要幫她完成心愿的信念。
“您的心衰癥狀已經得到控制了,但血壓實在太低了,爭取多吃一些吧。”老人是回族人,很多食物都有限制。我們為老人制定了每日食譜,聯系她的女兒了解她的口味。老人漸漸地吃得多了一些,有力氣獨坐一會兒,甚至能夠下床站立。
但因為王阿姨缺血性心肌病診斷明確,是否還有手術機會需要進一步評估存活心肌,而她的情緒已經很急迫了。
在危重患者討論會上,我們從病情評估到患者情緒穩定都做了討論。患者的文化水平和心理狀態都不能接受無法馬上手術這個現實。手術是否有指征取決于是否還有存活心肌,但我們首先需要說服老人接受這項檢查。
經過勸說,老人認可了普通服藥也能解決問題。解決了心病,她逐漸恢復了笑容。當天下午患者女兒打來電話,跟我說老人特別開心,讓母親在我們這里治療家人也很放心,對于后續的檢查他們也都會積極配合。
可惜,PET-CT結果還是令人沮喪,沒有看到存活的心肌,血運重建對患者心功能及缺血并沒有獲益。拿到報告,我們試探性地問王阿姨,做手術對腎臟風險還是很大的,而且通過目前咱們的用藥,心絞痛心衰并沒有再發,不做手術您覺得能夠接受嗎?
老人坦然地說,腎臟壞了需要透析,會給孩子添更多的麻煩,不做手術也罷。她的女兒對于這個消息已經有所準備,既然目前的狀態是老人最好的狀態,還能避免更大的損傷,這對患者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仍記得在一次人文醫學課中,老師講到“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須留好樣給兒孫”。患者和家屬的配合是珍貴的。能夠發自真心地進行交流和溝通,對于我們自身也是一筆財富。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對良好醫患關系建立是個很好的開始。
治療要從“心”開始,只有先打開患者的心結,才能使臨床治療發揮最佳效果。每一位患者都是一本故事書,要讀懂它,需要我們真正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同時要采用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去進行我們的醫療行為。
(作者為北京安貞醫院心內重癥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