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女子高燒三周不肯就醫致多器官衰竭#的話題沖上熱搜。
廣東一女子突然出現腹痛、腹瀉和發熱的情況,仍堅持自行吃藥三周,但病情卻沒有好轉,反而出現反應遲鈍和嗜睡、心率加快的情況。
之后,該女子持續高燒40℃才前往醫院就醫,經診療檢查發現,系因食用大量壽司感染沙門氏菌,導致嚴重感染性休克,呼吸、循環、血液等多器官系統衰竭,甚至一度出現“死亡三聯征”。
為什么吃個壽司就差點把命給丟了?沙門氏菌是什么?為什么它對人體健康危害這么大?下面我們依次來解答。
沙門氏菌是什么?
沙門氏菌屬是在1885年霍亂時發現的,屬于腸桿菌科,種類很多,有6個亞屬,2500多個血清型。能引起人類感染的包括僅感染人的傷寒沙門氏菌,甲型、乙型、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和人畜共患的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在20℃-30℃條件下可大量繁殖,在水中可生存14-21天,在動物糞便中可生存1-2個月,在冰凍土壤中可越冬。沙門氏菌本身并不能自行傳播,需要特定媒介才能傳播到其他環境。如食品、鳥類遷徙、污水等都會造成污染物的轉移。
感染沙門氏菌有何癥狀?如何治療?
沙門氏菌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一年四季均可發病,有的可以感染人,有的感染動物,還有人畜共患的。人類感染沙門氏菌后,臨床主要表現為胃腸炎、敗血癥以及局部感染化膿等。其中最常見的是胃腸炎,沙門氏菌是世界范圍內引起社區感染性腹瀉的常見病原菌之一。
由沙門氏菌引起的胃腸炎,通常潛伏期在4-24小時,也有短至2小時發病的。病人通常起病急,表現出畏寒發熱,體溫38℃-39℃,多伴有食欲不振、頭疼、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排便次數明顯增加且呈黃色水糞,帶有少量粘液,有惡臭,個別病例可伴有膿血,病程一般2-4天。
由沙門氏菌引起的敗血癥較為嚴重, 潛伏期為1-2周。起病急,畏寒發熱,持續1-3周。血中可查到病原菌,而大便培養常為陰性。病情嚴重的有可能致死。
對于沙門氏菌引起的感染,主要使用喹諾酮類藥物和廣譜頭孢菌素進行治療,抗菌治療依病原及臨床表現有所不同:
①對于一過性胃腸炎型,一般不需要進行抗生素治療。
②臨床癥狀似菌痢的侵襲性腸炎型,可由各型沙門氏菌引起,首選用氟喹諾酮類藥物治療,療程3-5天。
③持續高熱的多數由傷寒、副傷寒沙門氏菌引起,一般首選氟喹諾酮類藥物治療,療程7天。氟喹諾酮類藥物主要包括諾氟沙星(氟哌酸)、依諾沙星(Enoxacin氟啶酸)、氧氟沙星(Ofloxacin氟嗪酸)和環丙沙星等。如果服用抗菌藥物癥狀未見好轉,應及時就醫。
感染沙門氏菌的常見途徑有哪些?
沙門氏菌是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門氏菌對禽類、生豬及其鮮肉制品的感染率最高,蛋類、禽類肉制品和豬肉是人類感染沙門氏菌病的主要渠道。
比如,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因食用大量壽司從而感染沙門氏菌并導致多臟器衰竭的病例。
可見,平時飲食一定要注意肉類,特別是生冷食物的衛生安全。
如何預防沙門氏菌感染?
沙門氏菌對熱的抵抗力很弱,100℃時立即死亡,70℃ 下處理5分鐘或65℃下處理15—20分鐘,都可以殺死沙門氏菌。所以我們從市場買來的肉類食品,在烹調時一定要把食品或其原料煮熟、煮透。
平時做飯案板要生熟分開。因沙門氏菌最佳繁殖溫度是20℃-30℃,因此平時貯存肉類食品時要低溫保存,控制沙門氏菌繁殖。
本文專家:李雪,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