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有24個省份的互認項目超過100項。其中,北京、江蘇、浙江分別達到了481項、478項和443項。”11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舉辦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司司長焦雅輝介紹,各地積極推進衛生健康信息平臺建設,促進檢查檢驗結果跨機構、跨區域的互通共享。
當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七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各地加強制度設計,明確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范圍,加強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強化檢查檢驗質量控制。
目前,哪些醫療機構能夠實現檢查結果的互認?為什么有些患者的檢查結果難以互認?互認之后診療需要的信息能夠確保準確嗎?相關專家在會上進行了解讀。
“信息化在為群眾提供連續的醫療服務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王仁元表示,打通醫院診療信息和居民健康檔案的壁壘,經患者授權后,接診醫生可調閱既往診療信息和健康檔案,為患者提供順暢服務。
為此,浙江建立全省數據共享庫推動檢驗檢查結果互認,處方數據和醫學影像均實現云存儲,患者信息可“一鍵直采”。
在北京,信息化讓各醫療機構檢驗檢查結果實現互聯互通。患者無需攜帶化驗單或影像膠片輾轉各大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已實現線上調閱和互認。“北京市大多數三級醫院實現了線上的調閱互認。”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李昂介紹,醫生在開檢查檢驗項目申請單時,信息系統會自動提示互認項目,醫生通過醫生工作站系統就可調閱患者近期在其他醫療機構完成的相關結果和影像資料。
焦雅輝介紹,還有一些省份積極探索跨省互認。如京津冀魯的1100余家醫療機構被納入到了跨區域互認范圍,互認項目達60項。川渝兩地935家醫院互認項目達到161項。
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底,各緊密型醫聯體內實現醫療機構間全部項目互認,各地市域內醫療機構間互認項目超過200項。到2030年,基本實現常見檢查檢驗結果跨區域、跨醫療機構共享互認。
針對一些群眾反映“已經有很多項目實現互認,為什么感覺仍需重新檢查”的問題,焦雅輝表示,重新檢查有生理代謝周期、病情發展變化的原因,也有檢查檢驗設備、試劑參數存在差異的原因。
“比如,血小板代謝周期是8—12天,超過周期時長,可能就需要重新檢查。CT設備分辨率不同,如果需要更高分辨率,也需要重新進行CT檢查。”焦雅輝解釋,誰的能認、誰的不能認要根據患者情況由醫生判斷。
“我們明確接診醫師可根據需要進行重新檢查的六種情形。”焦雅輝說,相關檢查檢驗結果與患者臨床表現、疾病診斷不符,在疾病發展演變過程中變化較快,對疾病診療意義重大等情形可以重新檢查。
“在不影響醫療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不同醫療機構間的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推動檢查檢驗的水平趨同和結果互認是我們的工作目標。”焦雅輝說。
指導意見要求,強化檢查檢驗質量控制,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檢查檢驗能力水平,進一步提高檢查檢驗同質化水平。
“我們積極發揮醫學檢驗質控中心和影像質控中心的作用,建立覆蓋市區兩級的質控網絡,制定下發一系列質控標準和方案,通過線上監測分析、線下檢查指導等方式加強檢查檢驗的質控管理。”李昂介紹,北京市著力提升檢驗檢查同質化程度,公眾可在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和“京通”小程序查詢醫療機構的質控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