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將至,京津冀將進入重污染高發期。前日,環保部等10部委及北京、天津、河北等6省市共同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方案提出,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將全面實施“攻堅行動”,動員全民共同應對重污染天氣。
2016年12月20日,京開高速天宮院段,電子屏顯示“紅色預警國Ⅰ國Ⅱ機動車禁行”。京開高速金華寺至榆垡段雙向封閉,車流堵在輔路上。新京報記者尹亞飛攝
今年秋冬重污染天數將同比下降20%;京津冀跨地區環保機構9月底前試運行,將統一執法
新京報訊(記者王碩)秋冬將至,京津冀將進入重污染高發期。前日,環保部等10部委及北京、天津、河北等6省市共同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
方案提出,在接下來半年時間里(2017年10月-2018年3月),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15%以上。其中,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辛集5市(縣)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5%,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20%。
方案提出,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將全面實施“攻堅行動”,動員全民共同應對重污染天氣。
據了解,該《方案》由環保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公安部、財政部、住建部、交通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能源局10部委,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6省市共同印發,目前已向“2+26”城,以及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神華集團、中國鐵總等石油化工、電力、運輸等公司發出通知。
通知要求,各相關省(市)于2017年9月底前向環保部報送“散亂污”企業清理整頓項目清單、工業企業錯峰停限產方案項目清單、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減排項目清單等;從2017年10月起,各相關省(市)和中央企業每月5日前上報重點任務進展情況。
通知表示,對大氣污染綜合防治不作為、慢作為的地方,將開展中央環保專項督察。
此外,京津冀“跨地區環保機構試點”進入實操,2017年9月底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管理相關機構將完成組建籌備并進入試運行。
看點1
京津冀將試行跨地區環保機構
將統一監測、統一執法,重點解決區域大氣環境問題
《方案》提出,環保部、中央編辦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相關省級政府要加快落實《設置跨地區環保機構試點方案》,開展設置跨地區環保機構試點,重點解決區域大氣環境問題。
根據安排,2017年9月底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管理相關機構應完成組建籌備和試運行工作,并逐步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環評、統一監測、統一執法。
《方案》還提出,將加大中央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力度,重點向“2+26”城市予以傾斜。同時要求,相關地方各級政府也要全面加大本級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支持力度。
據了解,這些資金將重點用于各地的燃煤鍋爐替代、散煤治理、高排放車輛淘汰、工業污染治理等領域。此外,國家將啟動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匯聚跨部門科研資源,組織優秀科研團隊,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成因、重污染累積與天氣過程的雙向反饋機制、重點行業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術、居民健康防護等難題開展科技攻堅,探索京津冀區域空氣質量改善路線圖。
秋冬將至,京津冀將進入重污染高發期。前日,環保部等10部委及北京、天津、河北等6省市共同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方案提出,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將全面實施“攻堅行動”,動員全民共同應對重污染天氣。
看點2
空氣質量監測信息實時對外發布
今年10月底前,京津冀率先建立覆蓋至區縣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
根據安排,2017年10月底前,京津冀區域將率先建立起覆蓋至區縣一級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2+26”城市所有327個區縣將全部建成包含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六項參數在內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其中,縣(市)建成2個以上,區建成1個以上,并實時對外發布信息。同時,省級環境監測部門每月以縣(市、區)為單位進行排名,排名結果向社會公開。所有站點原始監測數據實時上傳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環保部將對各地空氣質量改善和重點任務進展情況進行月調度、月排名、季考核。環保部每月向空氣質量改善幅度達不到時序進度或重點任務進展緩慢的城市和區縣下發預警通知函;對每季度空氣質量改善幅度達不到目標任務或重點任務進展緩慢或空氣質量指數(AQI)持續“爆表”的城市和區縣,將公開約談當地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未能完成終期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或重點任務進展緩慢的城市和區縣,將嚴肅問責相關責任人,實行區域環評限批。
看點3
唐山等地采暖季鋼鐵限產50%
水泥、磚瓦窯、陶瓷、石膏板等建材行業,采暖季全部停產
為應對秋冬季重污染,“2+26”城須加快處置“散亂污”企業,對已經核實的量大面廣“散亂污”企業“先停后治”。其中,涉大氣污染物排放列入淘汰類的,一律于2017年9月底前依法依規關停取締。據了解,經各省市初步核查,京津冀及周邊區域散亂污企業達17.6萬家。
根據《方案》,在2017年采暖季前(2017年11月15日前),京津冀及周邊區域要提前完成化解過剩產能任務,“2+26”城市完成72臺機組、398萬千瓦的燃煤機組淘汰,淘汰的燃煤機組要實現電力解列或煙道物理割斷。
同時,深入推進工業企業錯峰生產。石家莊、唐山、邯鄲、安陽等重點城市,采暖季鋼鐵產能限產50%;水泥、磚瓦窯、陶瓷、石膏板等建材行業,采暖季全部實施停產;有色化工行業優化生產調控,采暖季電解鋁廠限產30%以上,有色再生行業熔鑄工序,采暖季限產50%。
■ 追問
大氣治理緣何秋冬前“放大招”?
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區域PM2.5濃度4年來首次不降反升
《方案》中稱,近年來,隨著大氣治理措施的不斷深入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整體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但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不明顯。2016年秋冬季以來,京津冀區域先后多次發生重污染天氣過程,影響范圍大、污染程度重、持續時間長,成為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也大幅抵消了前期改善成果。
受2017年1、2月重污染天氣影響,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2+26城”)上半年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增長5.4%,是2013年以來首次出現不降反升的情況,太原、石家莊等城市甚至上升30%以上。
“這充分說明,能否完成2017年空氣質量改善目標,關鍵在秋冬季,決戰在重污染天氣應對。”相關部門在《方案》中直言,面對秋冬季大氣擴散條件轉差的不利局面,當前大氣治理工作仍存在薄弱環節,秋冬季防控措施的針對性不強,重污染天氣應對成效還不明顯,因此,必須在落實現有措施的基礎上,采取更加嚴格的手段,有效降低秋冬季污染物排放強度,減少重污染天氣發生的頻次和程度。
■ 簡介
“2+26”城市
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簡稱“2+26”城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市,山西省太原、陽泉、長治、晉城市,山東省濟南、淄博、濟寧、德州、聊城、濱州、菏澤市,河南省鄭州、開封、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市(含河北省雄安新區、辛集市、定州市,河南省鞏義市、蘭考縣、滑縣、長垣縣、鄭州航空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