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圣母大學發明的突破性設備采用了一種創新的方法來“監聽”細胞的對話。未來,這項技術將幫助改善癌癥和其他疾病的診斷。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納米》雜志上。
科學家早就知道,RNA在細胞內扮演信使的角色,翻譯DNA信息來幫助細胞制造蛋白質。最近,科學家發現,某些類型的RNA存在于細胞壁之外。這些細胞外RNA(exRNA)都位于一個微小的載體“瓶子”內,它們就像“漂流瓶”一樣,沿著體液流動,將信息傳遞給其他細胞。
對exRNA的新發現也提出了一個誘人的可能性:將exRNA用作“監聽”細胞對話的一種方式。研究人員表示,這些exRNA是“信息的金礦”。它們可攜帶癌癥、心臟病、艾滋病和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的早期預警信號。使用exRNA診斷疾病不僅更有效,而且比現有方法更快、更便宜,因為在少量血液或其他體液樣本中有足夠的exRNA來表明許多疾病的存在。
新技術使用酸堿度(pH)和電荷的組合來分離exRNA載體。盡管exRNA載體在大小和重量上重疊,但每種類型的載體都有一個獨特的“等電點”——一個分子表面不帶電荷時的pH值。
據此開發的設備十分小巧,可一手掌握。設備中間流過的仿佛是一股水流。但這股水流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特殊之處,也就是存在pH梯度。左側的水呈高酸性,pH值與一杯西柚汁的pH值大致相同。右側的水呈強堿性,pH值類似于一瓶氨水。這種梯度來自由特殊設計的芯片驅動的雙面薄膜,因此,該設備更便宜、更環保、運行更高效。
使用該方法,研究團隊能夠用不到1毫升的血漿、唾液或尿液產生非常純的樣本(高達97%的純度)。與當前需要大約一天檢測時間的方法相比,這個過程僅在短短半小時內就能對樣本進行全面分類。
【總編輯圈點】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做到這幾個“早”,即使不幸罹患癌癥,也有很大幾率可以重回正常生活。如何實現科學早篩?常見的方法是做影像學檢查。近年來,檢查血液中的某些標記物含量,也成為體檢套餐中的常規項目。文中介紹的方法,檢測的是細胞外RNA,這類RNA攜帶著某些疾病的早期預警信號。只要能識別出這些信號,就能實現對疾病的早期干預。不到一毫升的體液,短短半小時的分析,新的早篩方法給了治療手段跑贏癌細胞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