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2023中關村論壇“全球大流行病的應對和國際合作”平行論壇舉行,7位重量級嘉賓進行主題演講,探討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帶來的啟示。
新冠疫情暴發,是對公共衛生系統的一次重大考驗,它讓全球深刻認識到病毒不分國界,沒有人能夠在疫情防控面前獨善其身。與會專家呼吁,世界各國共同承擔、共同應對,才是正確做法。
面對新冠病毒大流行,防控離不開“科學求真”
“面對新發突發傳染病,人類只能干兩件事兒。一件是加強基礎研究,另一件是做好疾病監測。”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表示,新冠疫情提醒所有人,如果不能將可能出現的流行病控制好,未來會令人擔憂。
高福認為,疫情防控離不開“科學求真,行政務實”。面對新冠疫情,如何求真?靠科學。高福坦言,發現病原、共享數據、研發疫苗與藥物,基石就是科學。“消滅病毒很簡單,只需將病毒與宿主一并消滅即可,但對于在人群中傳播的病毒,采用簡單粗暴的‘消滅’方式顯然不可操作。這就要求,行政管理必須務實可行,公眾的理解、政策的支持、高效的執行更是不可或缺。”高福說。
如今,我們已步入后疫情時代,病毒與人類共存是不爭的事實。回顧過往,繼7種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被科學家發現后,最近又發現了2種新的冠狀病毒。“經驗告訴我們,人類和以新冠病毒為代表的新型流行病毒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相互斗爭、相互廝殺的過程。”高福說。
實踐表明,經過近3年半的探尋,人類仍未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這就像一個還未解開的科學謎團,仍需慢慢研究。高福強調,正因如此,展望未來,我們更應認識到,人類的健康依賴于動物健康,動物健康依賴于環境健康,地球生態系統的安全至關重要。
面對新冠病毒大流行,人類應該學到什么?高福表示,從中國的實踐來看,全社會的包容和經濟社會的韌性頗為亮眼,中國科學界對科學數據的共享讓中國公共衛生的有效經驗走向世界。
應對全球大流行病,培養復合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從全球范圍來看,新冠疫情的挑戰暴露出公共衛生體系的短板。”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表示,面對全球大流行病給公共衛生帶來的持續挑戰,構建有韌性的公共衛生體系,培養復合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社會各界需要重新思考公共衛生學科的內涵。在梁萬年看來,傳統公共衛生教育采用以生物醫學為基礎、以疾病控制為導向的模式,從教師團隊到科研方向均來自醫學門類,但在實踐中,作出一項與公共衛生相關的決策,還要從法律、經濟、社會等角度進行考量。
如何變革人才的培養方式,培養交叉復合型人才?首先要突破學科發展的既有邊界,推動公共衛生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梁萬年認為,創新建設交叉學科課程體系,構建公共衛生健康人才培養新方式,是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的突破口,也是培養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頂尖創新人才的重要路徑。
同時,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應改變以治療疾病為導向的目標定位,推動人才培養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轉變,進一步促進形成以人為本的綜合性、連續性、協調性、參與性的健康服務體系。
“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應該以案例和問題為導向,從實驗室走向廣闊的縣城,到社區去,到基層去,到疾病發生的現場去,圍繞現場的場景來做相應的培訓。”梁萬年說。
在實踐中,公共衛生人員要作出疫情態勢分析、防控措施和策略的建議,同時做好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效果評價,為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咨詢。梁萬年表示,要通過交叉復合型人才的訓練,培養出具有“一錘定音”決策能力的領軍型公共衛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