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劉璇通訊員彭夏麗嚴睿)半年來總是頭暈犯迷糊,直到眼睛看不清跑去檢查,才知道是頸動脈“堵”了。昨天,準備出院的陳女士高興地告訴醫生,之前所有的癥狀都沒了。
63歲的陳女士家住古田,最近半年,她總是感覺頭暈沉沉的,手腳發麻,好一陣壞一陣,以為是帶外孫太累了,也沒有放在心上。上周五早上起來,陳女士發現眼睛看不清楚東西,好像是蒙著一層紗,趕緊到武漢市第一醫院看診。
資料圖
醫生問診后懷疑是“小中風”,一系列檢查發現:右側頸內動脈狹窄接近90%。接診的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陳曉斌告訴她,目前右側只有一條細線在向大腦供血,隨時可能發生腦梗。在醫生建議下,陳女士接受了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將淤塞的“河道”疏通。
陳曉斌介紹,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最近三五年門診碰到的頸動脈狹窄患者越來越多,超過半數都是因頭暈眼花前來就診發現的。“很多患者對醫生開頸部檢查不理解。”他解釋說,頸動脈是給大腦供血的主動脈,位置表淺,一旦出現問題很容易發現。
陳曉斌建議市民,年滿50歲以后,每年常規體檢時做一次頸動脈彩超,看看血管的情況。一旦出現頭暈、手腳發麻、一過性黑朦、視物模糊時,做頭部檢查沒有發現病變時,問題很可能出在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