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后,經(jīng)過三個月的治療,仍有殘留癥狀稱為中風后遺癥。后遺癥往往很難治愈,影響患者和家人的生活和工作。許多患者不能長期住院,家庭針灸和保健尤為重要。
中樞性面癱患者一側(cè)眼瞼無法閉合或抬起,嘴角下垂,舌頭伸向患側(cè),口角流涎。
取穴:太陽、四白、風池、地倉、頰車、合谷。太陽可以沿顴弓內(nèi)緣進針,刺穿頰車。四白可以直接刺穿骨孔,有放電感。風池可以刺穿喉嚨,深達1.5~2寸。地倉和頰車可以互相穿刺。
失語癥患者不能回答問題或理解問題,不能說話,不能正確地叫出物品的名稱。
取穴:上星、百會、風池、金津、玉液、通里、天柱、廉泉。上星和百會可以互相穿刺,金津和玉液可以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廉泉可以深刺舌根,使酸脹感直接到達舌根。
早期上肢虛弱,后期上肢攣縮,患肢不能自由屈伸。
取穴:極泉、尺澤、合谷、肩、曲池、外關(guān)。針泉應將放電感傳遞給手指。刺合谷將針感傳遞給手指。余穴可采用平補平瀉法。
下肢不遂患肢無法抬起,常伴有足內(nèi)翻,足掌無法著地。
取穴:委中、陰陵泉、昆侖、環(huán)跳、三陰交、陽陵泉、解溪、丘墟、照海。針跳、委中、三陰交時,針感應充分傳播。丘墟可以穿透大海。余穴可采用平補平瀉法。
便秘取穴:天樞、豐隆、水道、歸來,均采取扭轉(zhuǎn)腹瀉法,行針1分鐘,留針20分鐘,間隔5分鐘,運針1次。
尿失禁穴位:關(guān)元、氣海、太溪、陰陵泉。關(guān)元、氣海采用毫針補充法,可加灸,太溪應采用補充法。陰陵泉應采用腹瀉法。尿潴留可參照本組穴位,取中極,但穴位不宜針刺過深,防止膀胱膨脹損傷。
上述癥狀常見,每次治療可輪換或選擇各組穴位配方。
頭針療法對這種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偏側(cè)運動障礙,可取對側(cè)運動區(qū)的相應部位。偏側(cè)感覺障礙取對側(cè)感應區(qū)的相應部位。失語取對側(cè)語言區(qū)。便秘取胃區(qū)。尿液排泄異常取生殖區(qū)。肢體水腫取對側(cè)血管舒縮區(qū)。
長期偏癱伴肢體攣縮的人也可以根據(jù)上述針穴組,如太陽、曲澤、陽交、解溪、委中等,每個穴位出血5~15ml。每7~10天一次。
穴位注射也有效。每次選擇上述體穴3~5穴,可選擇5%防風注射液或5%人參注射液、654-2、三磷酸腺苷等,每穴注射0、3~0.5毫升,隔天1次,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