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是白露節氣,此時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是典型的秋天節氣,天氣漸涼,空氣中的水蒸氣夜晚在草木凝成白色的露珠。進入“白露”,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諺語說“過了白露節,夜寒日里熱”,便是說白露時白天黑夜溫差很大。唐山市中醫醫院治未病科中醫師邸彪為大家支招白露時節如何養生。
起居:添衣莫過厚
白露節氣是氣候轉涼的開始。此時夜間及早晚氣溫低,正午仍很熱,是秋日溫差最大時。古語說:“白露身勿露”,告誡人們白露時節氣溫轉涼,不能袒胸露體,尤其一早一晚要多添衣服。夜晚睡覺關好窗戶,防寒濕侵襲出現關節酸痛沉重,脘腹痞滿,便溏,四肢無力等不適。但添衣不要過快過厚,以免干燥上火。俗話說:“春捂秋凍”,此時適度經受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膚和鼻黏膜的耐寒力,對安度冬季有益,應注意腹部保暖。
飲食:多酸少辛
白露氣候干燥,燥邪傷人,易耗傷津液,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癥狀。預防秋燥方法很多,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食療預防秋燥必不可少。秋季人體精氣開始收藏,有利于補品吸收,從而改善臟腑功能,增強體質,正是進補的大好時機,可選用補而不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桂圓、蓮子、紅棗、山藥、銀耳、枸杞、黑芝麻、核桃等。秋天雨少天干,要多喝開水、菜湯、豆漿、牛奶等,多吃青菜、蘿卜、葡萄、柿子、梨、芝麻、蜂蜜等潤肺生津、養陰潤燥的食物,少食辛辣,以免引起咽干鼻燥等秋燥癥。飲食上應多食酸,少食辛。因辛味發散瀉肺,酸味收斂肺氣,秋宜收不宜散,入秋后要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多吃酸味果蔬,別忘禁寒涼。有哮喘、氣管炎、咽炎以及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盡量少吃帶魚、螃蟹、蝦類、韭菜和辣椒等。海產品多為大寒之品,易傷脾胃,如和切碎的生姜同吃,有溫中散寒解毒的作用。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應少吃或不吃海鮮,吃海鮮要多加生姜。
運動: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由于秋季溫差大,保暖就很重要。鍛煉時最好帶一件單衣,運動結束后披上預防感冒。在開始運動前,進行10分鐘左右的準備活動很重要,可以做一些拉伸運動等。”其次,運動強度不宜過大,應以“養氣”為主。“爬山、健步走、太極拳、健身球、戶外舞蹈、健身氣功、瑜伽等項目都十分適合,如八段錦就具有調節心肺和免疫系統的功能。”鍛煉后要注意補充能量,但不宜吃高熱量食物;在運動過程中,要適時、適量補充鹽水。每半小時至一小時進行一次水分的補充,要少量、緩慢、多次。
情志:樂觀向上
在這個季節,有的人容易“悲秋”。所以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常和家人談心,散步,參加集體活動使心情愉快,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氣,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平靜地度過這一多事之秋。同時,還要注意不斷的收斂神氣,不使神志外馳,清靜養神,盡量排除雜念,以達到心境寧靜的狀態。
防病:溫腎氣、健脾氣、補肺氣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對于北方人來說,尤其是耐寒力差的人,白露一過,更要注意足部保暖,以防寒邪侵襲。從白露開始,天氣越來越涼,有些人出現手腳冰涼、乏力等癥狀,從中醫學上來說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所以,從白露起要補養腎氣。可以堅持晚上溫水泡腳,水要沒過腳腕,時間在15分鐘—30分鐘,泡到身體微微發熱最好,泡腳的同時把耳朵和腰部搓熱。這一節氣,支氣管哮喘病發病率很高,要做好預防工作。
白露過后,氣溫漸涼。部分脾胃虛寒的人易患胃痛、泄瀉等消化系統疾病。也有一部分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鼻炎患者病情容易復發或加重。除了注意合理防寒保暖外,最重要的是溫養脾胃。不僅可以降低脾胃虛寒相關疾病發生,同時根據中醫理論,脾土為肺金之母臟,培土可以生金,即溫養脾胃可以使肺氣充足,從而減少呼吸系統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