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甾醇能降低心臟病和糖尿病風險
據美國科學促進會網站3日報道,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富含植物甾醇的飲食或是預防心臟病與Ⅱ型糖尿病的關鍵。植物甾醇是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脂類分子,結構與膽固醇相似。最新研究表明,日常飲食中植物甾醇攝入量較高的人群,患心臟病和Ⅱ型糖尿病的風險分別降低9%和8%。此外,這類人群的胰島素
據美國科學促進會網站3日報道,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富含植物甾醇的飲食或是預防心臟病與Ⅱ型糖尿病的關鍵。植物甾醇是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脂類分子,結構與膽固醇相似。最新研究表明,日常飲食中植物甾醇攝入量較高的人群,患心臟病和Ⅱ型糖尿病的風險分別降低9%和8%。此外,這類人群的胰島素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腰圍粗”。春節期間,很多人因為抵御不了美食的誘惑,體重漸長,于是節后減肥成為熱門話題。近日,記者留意到,各社交媒體平臺流傳著不少短平快的減肥方法,如斷碳法、生可可粉法、益生菌法等,這些方法靠譜嗎?長期斷碳可能導致營養失衡斷碳法是指不攝入或極少攝入碳水化合物的減肥方式,主要包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佳欣)人們知道水果、蔬菜和谷物中含有的膳食纖維對人類腸道乃至整個身體的健康都非常有益,但其原理是什么呢?來自丹麥技術大學和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揭示,膳食纖維能影響結腸內細菌的行為,從而增加體內的有益物質,減少有害物質。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微生物學》上。人們腸道內有多種不
中新網6月11日電 膳食纖維被稱為“第七大營養素”,它能夠減輕血糖波動,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秘,并軟化大便降低痔瘡風險,還能夠防止腹瀉。膳食纖維還能增加食物體積,讓我們早點感到“吃飽”,避免熱量攝入超標。此外,膳食纖維還能改善腸道菌群狀態,進而幫助神經遞質合成,對我們的情緒、記憶和認知功能產生積極影響
近日,記者從山西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第一臨床醫學院精神衛生學團隊揭示了炎性抑郁癥患者的腸道菌群特征及其免疫調控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 單胺類神經遞質假說是被廣泛接受的抑郁癥發病機制理論之一。目前,基于單胺類神經遞質假說研發的一線抗抑郁藥物,如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五羥色胺及腎上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衣曉峰 記者李麗云)記者1月21日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獲悉,該院結直腸腫瘤外科副主任、教授黃睿及其團隊深入探討了腸道菌群的變化,并對腸癌腫瘤微環境和內質網應激機理進行了揭示,挖掘出多個具有潛在臨床應用前景的分子標志物。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轉化醫學》上。作為全球發病
最近幾年,市場上的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他們還都有著各種各樣讓人眼花繚亂的健康作用。我們知道益生菌能平衡腸胃菌群,增加腸內有益菌,減少有害菌,對身體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如改善便秘和腹瀉、提高免疫力、預防腸內感染、抵抗身體炎癥、促進肌體代謝,促進消化吸收等。益生菌具備的作用根本上都來自于其平衡腸道菌群的
最近幾年,市場上的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他們還都有著各種各樣讓人眼花繚亂的健康作用。我們知道益生菌能平衡腸胃菌群,增加腸內有益菌,減少有害菌,對身體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如改善便秘和腹瀉、提高免疫力、預防腸內感染、抵抗身體炎癥、促進肌體代謝,促進消化吸收等。益生菌具備的作用根本上都來自于其
我們的腸道里,生存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群,它們有的是長期居住的有益菌;有的是在腸道微生態被破壞的時候,會搞破壞的條件致病菌;有的是因為別的原因入侵路過的致病菌。這些腸道微生物,尤其是有益微生物,以及它們產生的代謝產物,時刻在調節和影響我們的健康,包括消化健康、免疫健康、代謝健康和骨骼健康等。不過說起
對你來說,按時吃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嗎?清晨匆匆忙忙趕去上班上課,放棄一頓又一頓早餐;加班到深夜,只能靠零食夜宵填飽肚子,甚至為了減肥把每天少吃一頓飯定為個性化的進餐“規律”。2022年發布的《中國居民早餐行為白皮書》顯示,2.0%的人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從不吃早餐,這一比例在周末增加到11.3%。其
對你來說,按時吃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嗎?清晨匆匆忙忙趕去上班上課,放棄一頓又一頓早餐;加班到深夜,只能靠零食夜宵填飽肚子,甚至為了減肥把每天少吃一頓飯定為個性化的進餐“規律”。2022年發布的《中國居民早餐行為白皮書》顯示,2.0%的人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從不吃早餐,這一比例在周末增加到11.3%。其
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功能減退,很多老人有基礎疾病,是傳染病的易感人群和高危易發人群。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如何增加營養,做好食養食補,對老年人增強免疫力,減少感染風險,顯得非常重要。為此,人民網記者采訪了中國營養學會注冊營養師吳佳,為廣大老年人提供一份健康飲食清單。每天吃5大類食物 攝入充足的蛋白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左濤研究員團隊在《柳葉刀·微生物》上發表綜述,揭示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和腸道穩態的重要作用。腸道真菌菌群是人類腸道微生物組中一個微小但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參與調節宿主免疫同源性、病理生理過程以及共存于腸道的細菌微生物組的組裝。過去十年里,越來越多的研究對健康和多
在我們周圍,會有這樣兩類人——有些人每天揮汗如雨地運動著,難得吃頓大餐,但稍一多吃就胖了;還有些人則是一個十足的吃貨,從早到晚嘴巴不停,但卻怎么吃也吃不胖,非常的令人羨慕。那為什么有些人可以“只吃不胖”,有些人卻連“喝水都胖”呢?今天就為大家揭秘~吃不胖的相關因素1、基因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組研究發
一周前,家住武漢的小王突然牙疼,自行服用抗菌藥后,疼痛有所減輕。然而,這兩天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平時很正常的一日一次大便,竟然變得不成形,肚子還時不時地絞痛,總想上廁所。小王來到醫院,做了相關檢查,醫生診斷為腸道菌群失調。小王有些納悶:“我沒亂吃啊,怎么腸道菌群還會失調呢?”我們的腸道內大約寄生著10
近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陸林院士團隊首次從“微生物—腸—腦軸”角度揭示了睡眠剝奪導致認知受損的機制。這為防治睡眠不足引起的認知障礙提供了新的靶點和思路,為通過干預腸道菌群治療相關神經精神疾病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刊登在精神病學領域期刊《分子精神病學》上。陸林介紹,睡眠是一個復雜的節律
華南應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謝黎煒團隊聯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內分泌代謝科教授陳宏、孫嘉研究發現了影響低碳水化合物飲食(LCD)減重效果的決定因素。該研究論文在《微生物波譜》雜志上發表。在全球范圍內,超重、肥胖人群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肥胖及其并發癥不僅嚴重影響個人生活
9月21日記者獲悉,華南應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謝黎煒團隊聯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內分泌代謝科教授陳宏、孫嘉研究發現了影響低碳水化合物飲食(LCD)減重效果的決定因素。該研究論文在《微生物波譜》雜志上發表。在全球范圍內,超重、肥胖人群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肥
腸道菌群結構 影響低碳飲食減重效果科技日報訊 (記者龍躍梅 通訊員李誠斌)9月21日記者獲悉,華南應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謝黎煒團隊聯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內分泌代謝科教授陳宏、孫嘉研究發現了影響低碳水化合物飲食(LCD)減重效果的決定因素。該研究論文在《微生物波
有望干預治療營養不良、代謝綜合征和神經系統疾病 改變腸道菌群的靶向性食品成為益生菌產業新方向行業動態過去提起益生菌,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調節腸道菌群,而最近飲食行業關于益生菌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5月25日至27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承辦的第十六屆益生菌與健康國
以往的研究認為,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其腸道菌群的建立只受周圍環境中細菌的影響。記者11月30日從內蒙古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張和平教授團隊承擔的“母嬰間菌群的傳遞機制及關聯性研究”項目通過專家驗收,其研究成果破解了母嬰間菌群傳遞機制,或將重新定義和解釋人體腸道微生物的起源問題。研究團隊采用三代測序與微滴
在新冠病毒肺炎流行期間,人們空前重視自身的抗病力,以為吃得多、吃得好,抵抗力自然就會強。但是,一些危害身體抗病力的錯誤飲食方式,很多人也許還稀里糊涂實踐著,根本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危險。“降力”吃法一:喜歡過癮的咸味那些特別誘人的美食菜肴,十有八九都是咸味很重的。除了咸辣味,還有咸鮮味、咸甜味,它們萬變
要說營養界現在什么最火?“益生菌”肯定是流量ICON,一時風頭無兩。然而迷它的消費者們,也同時有很多疑問,例如益生菌到底是什么菌?對普通人到底有沒有實質性益處?吃還是不吃?人民網采訪到了科信食品和營養信息交流中心業務部主任阮光峰,看看專家怎么說。益生菌可以平衡腸道的PH值,促進體內菌群平衡,從而讓身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占山學科組近日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前沿科學》上的論文,揭示了男女菌群在包括腸道、呼吸道、口腔、皮膚等15個位點、7個方面所存在的重要差異及其機制,為研究男女在對菌群相關疾病的易感性差異等領域提出了首份參考標準,從而在菌群性別組學這一嶄新研究領域取得基礎性突破。菌群性別組
我們人體,不管是體內還是體表,都有大量的微生物,特別是在腸道,可能包含著80%的人體微生物。人這一生,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必須與菌群共存。現在科學研究認為,人的情緒狀態和腸道健康狀態關系非常密切,一旦腸胃出了問題,人的情緒將隨之受到負面影響。別小看你的腸胃,它也是人體里一個小小的“江湖”。 精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