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近年來醫療美容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然而其在更好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同時,非法行醫、假貨頻現、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突出問題也逐步暴露。
醫療美容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日前,市場監管總局等十一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聯合出手整頓醫美行業亂象。
醫美“醫”在前,“美”在后,從事醫療活動必須具備相關資質
與普通人印象中的普通生活美容服務不同,醫療美容是一種醫療行為,從事醫療活動必須具備相關資質。
而在我們身邊,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而隨意行醫的醫療美容機構卻著實不少。
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衛生健康局調查發現,陳某某、祝某某等人在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在小區住所內開展注射玻尿酸、瘦臉針等醫療美容服務;
湖北省潛江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調查發現,熊某某在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情況下,購置了微晶頭、注射器、肉毒毒素等醫療美容器械、藥品,在開辦的生活美容場所內多次開展肉毒毒素注射除皺等醫療美容服務……
從此前市場監管總局曝光的醫美違法犯罪案例來看,有不少在居民小區住所開設的美容機構,在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提供醫療美容服務。
醫美,“醫”在前,“美”在后。之所以要對醫療美容行業實施強監管,正是因為這種服務直接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
醫療美容是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而普通的生活美容,則是運用化妝品、保健品和非醫療器械等非醫療性手段,對人體所進行的諸如皮膚護理、按摩等帶有保養或保健性的非侵入性的美容護理。
如果簡單區分,一般可以由是否入侵人體真皮層來判斷。從查處案例來看,有不少都是生活美容機構違規進行醫療美容項目。
此次出臺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醫療美容服務屬于醫療活動,必須遵守衛生健康有關行業準入的法律法規,同時倡導生活美容機構張貼“不得提供醫療美容服務”警示語。此次監管利劍一出,就是要掃清這些沒有資質的“黑機構”“黑醫生”“黑藥械”。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市場監管總局等11部門聯合組織開展了醫療美容行業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清理了一批違法機構、懲治了一批違法人員、查辦了一批典型案例、形成了一批長效機制制度成果,行業亂象頻發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行業秩序明顯好轉。市場監管總局等11部門在充分研究和認真總結專項治理行動取得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出臺了《指導意見》,對強化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作出了較為全面的規定。
不得“虛假宣傳”“價格欺詐”,持證醫美機構同樣面臨嚴格監管
從此前市場監管部門曝光的醫美違法犯罪案例來看,持有正規執照的醫美機構也存在一些問題,消費者投訴較多的主要是虛假宣傳。比如,海南博鰲萊富凱爾醫學中心有限公司在未獲得相應授權或者合作的情況下,通過其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醫學中心與英國的牛津大學和日本的東京大學建立了長期的技術合作”等內容,通過作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另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價格違法,醫美機構虛構價格優惠,誘導消費者購買產品。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李德全介紹,比如某家醫療美容機構網頁上顯示無針水光產品的價格是1100元,團購價是240元,實際上這家機構從未按照1100元的價格銷售過無針水光產品。為了提高平臺搜索的優先級而虛構這樣的價格,這種用虛構的價格誘導消費者購買產品的行為就屬于價格欺詐。
醫美行業兼具醫療屬性和消費屬性,涉及監管部門多。如何能將醫美機構管好?此次出臺的《指導意見》著重強調跨部門綜合監管,在現有法律法規框架下,從登記管理、資質審核、“證”“照”信息共享、通報會商、聯合抽查檢查、協同監管、行刑銜接等多個維度同時發力,構建貫通協同、高效聯動的行業監管體系,形成多部門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醫療美容行業綜合監管工作機制,防止監管空白,提升監管效能。監管部門不再互相“踢皮球”,而是有效聯合“守住門”。
對醫美既要“管”又要“服”,推動行業健康持續規范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醫美相關企業近10.4萬余家,2022年新增注冊企業3.1萬余家,注冊增速47.4%。加強醫美行業監管,并不是不讓醫美行業發展,恰恰相反,是為了推動醫療美容行業健康持續規范發展。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指導意見》要求強化醫療美容行業監管、保持對行業亂象高壓嚴打態勢,以監管手段防止醫療美容行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為依法合規醫療美容機構健康發展提供更為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在具體政策設計上,《指導意見》要求市場監管部門做好經營主體登記管理服務,依法履行“雙告知”職責;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進一步細化審批標準、完善審批流程、把好行業準入關口、做好合規機構和人員公開公示;生活美容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相關行業協會指導,倡導生活美容機構張貼“不得提供醫療美容服務”警示語。這些規定都將為合規醫療美容機構依法經營提供便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