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進入初秋,但是炎夏的暑氣還沒有完全散去,當下的氣候特點是偏濕,加上夏季吹空調、喝冷飲等行為使身體積累了濕氣,使脾胃受寒,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濕氣與寒在一起,成為濕寒;與熱在一起,成為濕熱;與風在一起,成為風濕;與暑在一起,成為暑濕,所以,如果不及時祛除體內濕氣,形成濕病,會困擾人一生!早秋階段的養生,重點就在祛濕!
身體濕氣重具有哪有表現呢?
1、長期便溏
我們說體內濕氣正在侵蝕身體,便后黏在馬桶上用水沖不干凈,也就是體內濕氣重的癥狀之一。
2、舌苔厚膩
這也是濕氣重的典型癥狀之一,還在身體未出現不適感時就會表現出舌苔厚膩,以清晨起床后尤為明顯。
3、小便混濁
中醫認為,女性白帶過多,小便混濁,陰部瘙癢等都是需要化濕來中和濕邪癥狀。
4、胸悶腹脹
伴有飯量減少、口渴不想喝水、倦怠乏力、口淡、無食欲都是濕氣重表現在消化功能方面的反應。
5、關節酸痛
濕氣侵蝕到全身關節,就會出現血液循環不順暢,導致四肢關節痛,彎曲不利有沉重感。
6、頭昏
發熱、怕風、流鼻涕等都是濕癥表現,此時最好要祛濕健脾,頭昏癥狀才會消失。
生活中哪些習慣會導致體內濕氣加重?
1、久靜積濕
長期懶惰不動的人,身體越是堆積過多的濕氣,還會引發一些疾病。平時要養成快走、騎車、跑步等有氧運動的習慣。這樣可以加速體內濕氣排出。
2、久坐傷身
長時間久坐,導致腦部供血供氧不足,記憶力就會下降,還會加重全身無力。引起頭痛、脖子僵硬等癥狀。
3、飲酒助濕
酒精飲品盡量少碰,酒入愁腸愁更愁,要切忌飲酒助濕。
4、生冷易濕
喜歡吃寒性食物的人,容易招致外邪入體,所以我們在炒菜時,都會用姜蔥蒜來減輕一些寒性食物的寒性表現。
5、少眠助濕
睡眠不足,其實可能是脾虛表現。每晚23點前應就寢,每日還要增加一些體育鍛煉,幫助夜晚睡眠質量提高。
6、重口味加重濕氣
過咸、過甜都會導致消化功能代謝紊亂,出現胃腸道的悶脹感,出現炎癥。
教你幾招,祛除體內的濕氣
第一招:拔罐祛濕
拔罐可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而且拔罐相對操作方便,很適合在家中養護身體,祛除濕氣。
第二招:穴位貼敷
亞健康的人群可以通過穴位貼敷的方法進行冬病夏治。這一方法溫和不刺激,晚一貼,早一撕,簡單方便。通過穴位經絡,以經絡的傳導疏通,向體內輸入藥力、熱能與信息,從而激發起人體自身的各種反應機制,來調經體內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的平衡,達到養生保健的作用,生姜能夠祛濕,但是添加了酵素和發酵姜根粉做穴位療法,效果最好。
第三招:運動祛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
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愿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癥。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四招:泡腳祛濕
泡腳可以促進人體腳部血液循環,達到改善腳部經絡,促進人體健康的目的。泡腳可以「引氣下行」,引導陽氣到足底、助眠強身,也有發汗排濕氣的作用。
實行方式很簡單,睡前泡腳以38~45℃浸泡約20分鐘即可。而在泡腳的時候,加點“料”一起泡腳,祛濕養生效果更佳!
泡腳時,可以加點花椒、生姜、白醋、艾葉等都是不錯的祛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