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健康飲食觀念日益風行,市面上的“無糖”概念產品層出不窮,尤其到了夏季,“無糖”“0糖”“0蔗糖”“減糖”“低糖”近幾年也成為越來越多飲品的宣傳點。這些產品,名副其實嗎?
41款飲品到底有都有哪些“糖”?
澎湃新聞記者通過線下商超和電商平臺梳理了41款涉及“無糖”“低糖”概念的飲品,包括市面上常見的碳酸飲料、氣泡水、茶飲料及其他飲品。
百事、可口可樂兩大巨頭幾乎占領了“無糖”碳酸飲料市場,大多將“0糖”“0脂肪”“0能量”作為賣點。以元氣森林蘇打氣泡水為代表的氣泡水飲品,則強調“0卡糖”“0卡路里”。三得利茉莉烏龍茶、東方樹葉烏龍茶等茶飲料,幾乎都沒有添加甜味劑,主打“無糖”概念,而像康師傅無糖冰紅茶添加了多種甜味劑。簡醇酸奶等其他飲品,則一般標注“無蔗糖”“0乳糖”等。
除了一部分茶飲料,大多數宣稱“無糖”的飲料都至少含有2種以上的甜味劑,甜味劑添加最多的是無糖脈動,配料表里13種成分里就用上了5種甜味劑。
市面上的無糖飲料,多用三氯蔗糖等傳統合成代糖,或是赤蘚糖醇這類糖醇類代糖。消費者常喝的無糖可樂里,主要是三氯蔗糖、安賽蜜和阿斯巴甜在提供甜味。由于三氯蔗糖甜度高、成本低,也常用來和其他甜味劑搭配使用。赤蘚糖醇本身甜度比蔗糖低,相對而言成本較高,但勝在口感更好,也是無糖飲料中常見的甜味劑。
0糖?無蔗糖?套路迷人眼
對于消費者來說,選擇“無糖”主要目的就是健康,“(無糖)至少比有糖的健康。”但也有消費者認為,所謂“無糖食品”只是商家的營銷策略,“(商家)有可能玩了文字游戲,所以我不信任那種‘無糖’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飲料的包裝會凸顯“0糖”“健康”等概念字眼,如“喜茶巨峰葡萄無糖氣泡水”,在包裝上用大字號標注“纖”,并宣稱“零糖”。
但是,仔細查看喜茶這款飲品的配料表可以發現,這款飲料添加了紅葡萄濃縮汁(≥0.1%)、紫胡蘿卜濃縮汁(≥0.1%)以及三氯蔗糖。喜茶在線客服宣稱,喜茶氣泡水“0糖0卡0脂”“控糖人士必備”,沒有加任何添加糖,甜味主要來自代糖赤蘚糖醇。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翟天昶近年來關注糖的消費與營養健康領域,他向澎湃新聞記者指出:“濃縮果汁理論上屬于添加糖,除非控制里面的果糖等游離糖成分的含量,達到規定的無糖標準,才能稱為‘無糖’。”
世界衛生組織曾在《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Guideline: 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中建議限制游離糖的攝入。游離糖,指的是單糖(如葡萄糖、果糖)、雙糖(如蔗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
喜茶在線客服回應稱,因產品中添加少量的果汁,會帶入一點點果汁的天然果糖,包括果汁中帶入的果糖及代糖在內的總含量低于0.5g/100ml的國家標準,所以按照國家標準標識為“零糖”。
一位有控糖需求的消費者也向澎湃新聞記者反映,“樂純零蔗糖風味發酵乳”的產品包裝上,大大的“0”占據近一半瓶身,僅看到包裝上大大的0,以為是無糖,但仔細看,會發現僅僅是無蔗糖,如果再仔細看配料表,盡管沒有添加蔗糖,但添加了結晶果糖(>5%)。
上述消費者認為,類似這樣的產品包裝,很明顯是在利用消費者“無糖更健康”的心理,在不仔細看產品包裝或配料表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誤導。
“不少企業都是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營銷策略不斷調整。之前的‘無蔗糖’寫‘無糖’,現在的假‘減糖’其實道理都一樣,是偷換概念。”翟天昶向澎湃新聞記者指出,宣稱減糖35%的“每日咖啡師減糖拿鐵咖啡飲料”,也玩了一招文字游戲。
盡管相比該品牌同系列產品的糖含量減少了35%,但這款飲料減的是乳糖,而非游離糖。翟天昶解釋道,被“減”掉的乳糖,甜度較低,單位質量的熱量值相對于蔗糖等添加糖而言并不算高,并且乳糖還具有促進鈣、鐵等礦物質的吸收、調節腸道功能等功效。對于當下大部分追求低熱量飲料消費的人群而言,真正需要減的,其實應該是乳飲料成分中的添加糖。
“欺騙消費者,利用消費者的心理,蹭‘減糖’熱度,把產品重新包裝,減的不是真正需要減的糖。”翟天昶表示,目前,我國對“無糖”食品的標簽沒有嚴格規范,出現了諸如名為“無糖”實際上只是“無蔗糖”、“減糖”飲料實則減的是乳糖而非蔗糖等不規范的市場行為。無糖飲料相對健康,但任何食物都有過量攝入帶來的風險隱患,需要科學認識無糖飲料。
添加了甜味劑的無糖飲料如此常見,相較過去的含糖飲料熱量的確更低,但其背后的健康風險也日益受到關注。多個權威醫學雜志曾發表論文稱,長期喝代糖飲料同樣影響血糖,甚至可能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