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作報告稱目前全球有50億人的心臟健康受反式脂肪威脅,該組織呼吁嚴禁在加工食品中出現反式脂肪。該話題引起媒體和民眾熱議。1月28日,極目新聞記者探訪了多家線上線下商店,了解到不少商家用“零反式脂肪”作為賣點,其中卻隱藏反式脂肪的“馬甲”。
專家提醒,過量攝入反式脂肪會增加動脈粥樣硬化致病率,日常生活中要少食用高油高糖食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預防心血管疾病。
記者探訪市場:“零”反式脂肪是賣點
1月28日,極目新聞記者探訪了線上線下多家商店,其中以“無反式脂肪”為賣點的“健康”食品不在少數。在武漢市武昌區一家倉儲式商超的零食區,記者比對了兩款巧克力涂飾蛋糕,其中都在營養成分表中標出“反式脂肪為0g”,配料表前幾名都有“白砂糖、雞蛋、起酥油、代可可脂”等;在速食區,一款速凍地瓜丸上的營養成分表也無反式脂肪,配料表前幾位是“淀粉、飲用水、地瓜丸、起酥油”等。
在硚口區一家便利店,記者看到一款短保質期的面包,標明無反式脂肪;某快餐店內,記者詢問店員烹炸食品用油,店員表示是植物油;某連鎖蛋糕店內,店員告知全部產品都使用動物奶油,不含反式脂肪。
記者詢問了在武昌區另一家大型超市休閑食品區內購物的周女士,她表示自己平時購物很認真:“每次挑這種零嘴時我都會查看營養成分表,看到無反式脂肪我才會買。”她平時愛網購,也會特意搜索“無反式脂肪”的食品。
某頭部電商平臺中以“無反式脂肪”為關鍵詞的商品約有9000件,價格多為19-25元之間,“無反式脂肪”面包、“無反式脂肪”餅干、“無反式脂肪”植脂末等種類繁多。電商平臺銷量第一的“減肥”“健康”面包商品問答頁中,網友發言:“有反式脂肪嗎?”另一位網友回復“無”。記者詢問客服某吐司類面包內“真的無反式脂肪嗎?”,店員提供的配料表上卻有“代可可脂”等字眼;另一家專賣植脂末的店員也表示,所售產品內不含反式脂肪。
營養科專家:反式脂肪“馬甲”有很多
什么是反式脂肪?武漢市第三醫院營養科中級營養醫師崔蔚表示,反式脂肪是植物油氫化后產生的物質,有了它的食品價格低廉,又兼具口感,方便加工和大規模生產,一時間氫化植物油風靡全球。反式脂肪酸的“馬甲”主要分為三大類:氫化類、精煉類、人造類。市民可在包裝袋的配料表上查找氫化植物油、氫化起酥油、精煉植物油、精煉植脂末、人造奶油、人造酥油、人造黃油、植物黃油、奶精、植脂末、代可可脂等,這些原料廣泛存在于蛋糕、巧克力制品、面包和餅干等食品中。
崔蔚介紹,有些食物,在包裝袋上營養成分表中標注的反式脂肪含量為0時,可能并非真的不含反式脂肪,而是含量低于界限值。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中規定,如果加工食品中含有的反式脂肪的量,每100克中小于等于0.3克,可以按照0克標示或聲稱不含反式脂肪。
心內科專家:減少攝入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反式脂肪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牛羊肉中含有天然的反式脂肪酸,正常飲食結構中可以科學食用。而人造黃油、反復油炸食品中包含的反式脂肪應盡可能避免食用。世衛組織報告中呼吁的是全球消除工業生產中的反式脂肪。”武漢市第四醫院心內科主任胡立群介紹,牛、羊等反芻動物吃草后消化吸收不完全,再次將半消化食物返回口腔中咀嚼時會產生反式脂肪,部分乳制品中也含有微量的天然反式脂肪。攝入微量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不大,可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建議,每日攝入反式脂肪在2克以內為宜。
攝入過量反式脂肪有哪些影響?胡立群表示,攝入反式脂肪后會使人體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又叫“壞的膽固醇”,在體內越多越不易被代謝,它沉積在血管壁上面形成斑塊,一是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心梗等疾??;二是影響血糖;三是攝入過量后引起脂肪堆積,肥胖也是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隨著經年累月的攝入,致病率便隨之增長。
如何預防此類疾???胡立群提醒市民,要從生活方式上改變。一是不要短期內攝入過量的油脂、人造黃油食品,避免低密度膽固醇升高,選購乳制品時注意成分提示,反式脂肪含量低于0.3%符合食品安全;二是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的食物;三是少吃高油高糖的食品,少吃油炸食品,有市民喜歡自制油炸、油煎的食品,重復使用油或者油溫達到220℃以上時,都會使反式脂肪增加;年輕人平時要注意運動,養成良好的作息和生活習慣;老年群體適當鍛煉,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