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令”吹響之后,垃圾分類正在全國多地系統鋪開。陸續開出的罰單和整改通知書,向社會釋放出明確信號:垃圾分類動真格,距離你我不再遙遠。
垃圾分類話題火熱,段子手們紛紛出籠,催生出不少“社交梗”:街坊打招呼張口就問“你什么垃圾”,人們的聊天內容從車子房子變成“垃圾怎么扔”,就連“拎得清”也被賦予了新義:手里拎著垃圾能分清的人……垃圾分類,當然不是一個桶變幾個桶那般簡單,“干垃圾”“濕垃圾”乍聽起來也確實讓人費腦筋。然而透過朋友圈刷屏的幽默段子不難發現,人們并沒有因其麻煩而煩躁、因其嚴格而抱怨,相反認同率、行動力大大超出了預想。
會心一笑,認真分類,見證著這些年社會文明水位的提升。垃圾分類倡議已久,早在2000年,北上廣深就被列為首批國家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雖然推行不甚理想,但也讓許多人了解到了這一綠色生活方式。可以說,全社會對于垃圾分類并非“白紙一張”,而是已然邁出了潤物無聲的第一步。而針對“理念上認同,行動上滯后”的問題,缺的就是一種外部硬約束來切實倒逼一下。如今社會文明素質進一步提高,各大城市適時出臺細致具體的管理條例,明確分類標準,明確懲處手段,有力推上這一把,再次給了垃圾分類在更大范圍做好做實的契機。
垃圾分類是個典型的系統工程,涉及生活習慣養成、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等諸多方面,硬性約束、軟性引導缺一不可,而關鍵在于最大程度降低市民執行的成本。當下困擾大家的重要問題之一,便是各類垃圾區分不易。諸如“小龍蝦如何扔”之類話題或有夸張之嫌,卻真實反映出人們的認知困惑。對此,某些科技公司趁熱開發了“一鍵查詢垃圾分類”小程序,以解民眾的燃眉之急。類似“化難為易,便利市民”的思路,非常值得借鑒發揚。
要讓垃圾分類成為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需要過程,這場“同一起跑線上的考試”,上至80歲老人、下至幼兒園小朋友都能參與,也都需要學習。行為心理學有個“21天效應”,相信人們在認認真真地做好20次分類之后,第21次就會自然而然地“拎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