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藥侖卡奈單抗開出全國首方后,近日,多奈單抗注射液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開出全國首方,引發廣泛關注。這兩種藥物的出現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二者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機制是什么?阿爾茨海默病藥物治療還面臨哪些難題?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神經內科相關專家。
實現對因治療
大腦有一套精密的“垃圾回收系統”。這個系統能定期清理細胞代謝產生的廢料。但當系統出現故障,β-淀粉樣蛋白這類“有毒垃圾”就無法被及時清除,它們日積月累,最終會堵死整條“記憶通道”。中國微循環學會神經變性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航空總醫院神經內一科主任邢巖稱,這些堆積在大腦中的“垃圾”,不僅破壞神經元,還會引發炎癥反應,導致大腦記憶力越來越差,誘發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目前無法治愈,過去幾十年,醫生主要使用膽堿酯酶抑制劑或NMDA受體拮抗劑等傳統藥物改善患者癥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孫永安介紹,這類傳統藥物主要是通過調節神經遞質達到改善癥狀的效果,能改善“垃圾堆積”引起的部分不適癥狀,但無法延緩“垃圾”堆積的速度,也無法針對病因進行根本性治療。
侖卡奈單抗和多奈單抗這兩種靶向藥的出現,開創了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新局面。它們能精準識別大腦中的β-淀粉樣蛋白并清除,相當于處理垃圾的特種清潔隊。不過,侖卡奈單抗主要作用于β-淀粉樣蛋白單體和β-淀粉樣蛋白寡聚體(可溶性β-淀粉樣蛋白),與之不同,多奈單抗主要針對沉積在腦實質中的老年斑(β-淀粉樣蛋白斑塊,是不可溶的β-淀粉樣蛋白)。“二者作用的階段不同,如果說侖卡奈單抗是上游治理,多奈單抗則是下游治理。”孫永安告訴記者。
多奈單抗注射液的一大優勢是每月只需注射一針。“這主要得益于其較大的球蛋白抗體分子結構。這種分子結構進入血液后半衰期較長,能在靜脈內保持相對穩定的血液濃度,持續清除腦實質中的β-淀粉樣蛋白斑塊。”孫永安說。
“侖卡奈單抗和多奈單抗這兩款藥物都直接作用于疾病的病理因素,有望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進程。它們的上市具有突破性意義,這意味著阿爾茨海默病進入疾病修飾治療新階段。”邢巖表示。
臨床應用受限
然而,這兩種藥物也并非完美無缺。例如,在臨床試驗中,多奈單抗暴露出一些副作用。孫永安介紹:“多奈單抗的副作用主要包括腦水腫和微出血。公開研究數據顯示,約24%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使用該藥物會出現腦水腫,31.4%的患者會出現微出血,而安慰劑組分別為6.1%和13.6%。不過這些副作用主要表現在影像層面。”
副作用的發生與患者基因型密切相關,攜帶特定基因型(如APOE4)的患者風險會更高。“因此,在給藥前,醫生通常會對患者進行基因型檢測,對于高風險患者,會加強腦部影像學監測,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問題。”孫永安說。
盡管多奈單抗和侖卡奈單抗在治療效果上具有一定優勢,但在臨床應用中卻面臨一些困難。
孫永安解釋說:“一方面,患者只有明確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才可以使用侖卡奈單抗和多奈單抗這兩種藥。但要實現明確診斷,要么價格昂貴,要么操作復雜。另一方面,單抗類藥物價格昂貴,許多家庭難以承受。”
“而且,多奈單抗和侖卡奈單抗適用于早期的輕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但對中重度患者效果欠佳。”邢巖說。
受多重因素影響,目前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治療仍以傳統藥物治療為主。不過,傳統藥物治療與靶向藥物治療并不矛盾。“靶向藥物與傳統藥物通常可聯合使用,因為它們是從不同機理治療阿爾茨海默病。”邢巖強調。
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復雜,涉及的因素包括β-淀粉樣蛋白沉積、tau蛋白異常磷酸化、神經炎癥、血管性因素等。“所以,對于阿爾茨海默病,只有多靶點綜合性治療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孫永安說。
防治需多管齊下
雖然侖卡奈單抗和多奈單抗這兩種新藥的上市給患者帶來了新希望,但若想進一步攻克阿爾茨海默病治療難題,還需要在針對tau蛋白病變的治療上取得突破。
tau蛋白的病變程度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病情相關——大腦tau蛋白病變越嚴重,患者癥狀也越嚴重。“如果針對tau蛋白病變的藥物能夠研發成功,對癥狀的改善,可能比清除β-淀粉樣蛋白作用更明顯。”孫永安說。
但針對tau蛋白的藥物研發難度較大。“一方面,tau蛋白是細胞內結構,相關藥物需首先穿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實質,然后透過細胞膜到達細胞內部才能達到病變位置。另一方面,藥物在清除異常tau蛋白過程中,還要保留正常tau蛋白,過程復雜。截至目前,針對tau蛋白病變研發的藥物都沒有成功。”孫永安說。
不過,從長遠來看,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依然有望突破。
在疾病認識方面,很多研究人員在做相關的科研,除了針對病變蛋白毒性和病變程度展開研究外,也在研究其他因素對于該疾病進展的影響,弄清楚影響因素后,就可以找到干預的靶點了。
在治療思路上,一些中藥也被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此外,醫療界也積累了一些手術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經驗。“部分案例顯示,手術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行為異常、情緒、語言有短期改善,但長期療效還不明確。目前,全國多中心雙盲對照研究已啟動,旨在明確手術適應證、療效等問題。”邢巖介紹。
在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識別和診斷方面,科研人員取得了一定進展。例如研究發現,血漿tau217水平與Aβ-PET或腰穿腦脊液tau蛋白水平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用于早篩,提高早期診斷準確率。此外,多種輔助診斷技術也在不斷發展,比如智能化認知評估工具、影像學分析算法等。
邢巖建議,將腦健康相關的血漿標志物納入體檢項目中,“尤其是65歲以上或有特定基因或家族病史的高風險人群要做好早期篩查,實現阿爾茨海默病的早篩早診早治。”
邢巖還呼吁,加大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研發投入,提高全民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識。“規律鍛煉、健康飲食、遠離煙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