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居民中,兒童肥胖率達20%,而流動兒童中只有14.3%是“胖墩”,是什么造成了這一差異?伯明翰大學和廣州市疾病控制中心最新的研究指出,這很可能是因為本地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
廣州居民中,兒童肥胖率達20%,而流動兒童中只有14.3%是“胖墩”,是什么造成了這一差異?
伯明翰大學和廣州市疾病控制中心最新的研究指出,這很可能是因為本地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在身邊,不會受到他們過度喂養;流動兒童接觸到不健康的零食的機會更少,學業壓力更小,因此可以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身體活動和玩耍,這些因素都促成了流動兒童肥胖率較低的情況。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伍仞通訊員李曉姍
流動兒童:放學趕校車回家
本地兒童:外婆帶著零食接
兒童肥胖是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危機,中國7歲至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中有15%超重或肥胖。伯明翰大學和廣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研究人員的研究表明,廣州居民中的兒童肥胖率為20%,而流動兒童肥胖率為14.3%。
研究人員在廣州市的幾十所學校中,與學生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和老師們進行了訪談,了解他們父母、祖輩和老師對兒童肥胖原因的看法,通過定性研究方法,探索中國城市地區流動和本地人口之間兒童肥胖影響因素差異的研究。
伯明翰大學李白博士指出,本地家庭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們往往與孫輩們生活在一起,經常要擔起負責照顧孫輩的任務,但他們中通常把孩子的肥胖看作是健康和富足的標志,從而過度喂養孫輩。而流動兒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仍然生活在家鄉,對下一代的影響較少。
以放學后的時段為例,流動兒童在放學后接觸不健康零食的機會較少,因為他們必須趕校車回家,而校車是在校內上下車的。本地兒童則經常從無證街頭商販那里購買高脂高糖的食物,或者是在校門口由帶著零食的奶奶或外婆接送。
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且肥胖率增長更快
研究結果顯示,對于不同的兒童群體,預防超重、肥胖需要有不同的干預措施。
“下一步,對本地人口的干預措施應該包括對祖父母的教育,執法限制校外非法食品商販,學校應該在教學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雙重責任中取得平衡,給學生增加身體活動機會。而在流動人口中,干預措施應該側重于為父母提供支持、幫助,并在校外給孩子提供更多的身體活動機會。”李白說。
城市兒童中,男孩的肥胖率高于女童。另外,肥胖率也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人均家庭收入和家長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營養科主管營養師許會舒介紹,《中國兒童青少年營養與健康報告2016》藍皮書顯示:30年間,兒童青少年的肥胖檢出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其中城市男生肥胖檢出率從1985年的0.2%增長到2014年的11.1%。據統計,每7個女生中就有1個女生超重或肥胖,每8個男生中就有2個男生超重或肥胖。另外,男生中肥胖率高于女生,且肥胖率增長更快;城市高于農村,但農村增幅更大。
許會舒表示,導致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飲食過量、認識不足、運動時間及強度不足,對于學生肥胖來說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