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點絕對是一個神奇時刻。

大多數人都知道,嚴格的節食者在晚上睡覺前是絕對不會接近食物的,因為認為晚上吃東西必定會“物超所值”。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經典理論”是:人的新陳代謝在晚上會顯著降低,人不太可能大半夜還在燃燒能量。
覺得能量消耗不同時段有差別這一理論廣為傳播的原因可能與人們的誤解有關。許多人白天工作繁忙,吃飯都是馬馬虎虎地湊合,到了晚上感到饑餓難當時就會想到加餐。當他們終于有時間吃點東西時,通常表現得有些饑不擇食,看到什么吃什么;而且令人吃驚的是,人們常常會選擇簡易快捷的食物,如薯片啦,快餐啦。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有些人一日三餐已經是酒足飯飽,但到了晚上還想再加一頓,這必然會增加額外的熱量。
減肥成功或體型保持良好的人都不太會在晚上吃很多,因為通常情況下他們在白天已經獲得了必要的熱量。所以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們要么根本就沒有吃東西的念頭,要么會盡力克制。無論何種情況,總之他們熱量的收支是平衡的。

事實上,很少有相關研究以人體作為對象,這主要是因為這樣的研究需要的勞動強度通常令人難以置信。它需要研究者對受試者進行密切隨訪,這些受試者答應在堅持仔細記錄飲食和運動習慣的數周內,決不漏掉任何能量消耗的記錄,在此期間他們要完全改變舊有吃東西的習慣。但受試者自己記的食物和運動日記并不是非常準確。嘗試過節食的人都知道,要一筆一筆地計算家中飯菜和鐘愛的零食所帶來的熱量,不僅是個宏大的工程,還會讓自己很有負罪感。
但數項動物試驗,包括2003年在俄勒岡衛生和科學大學對上述理論進行的研究,發現夜間攝入的熱量并不比白天攝入的更容易讓人發胖。俄勒岡州的研究人員對幾組猴子進行了觀察,他們在一天中的不同時候給這些猴子喂養精確稱量的食物。結果顯示,只要每天攝取的熱量和消耗的抵消,那么即使主要在晚上吃東西,也不會增加體重。紐約大學亨特學院營養學副教授阿林·斯巴克指出:“想要保持身材,最重要在于熱量的收支平衡。”
人群中有2%的人患有一種奇怪的疾病,他們晚上會狼吞虎咽地吃下很多東西,每晚都會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早上醒來之后卻食欲全無,這種情況被稱為夜食癥。夜食癥的患者在夜間獲得主要的熱量,他們通常半夜頻頻醒來,每次總要吃點高熱量的食物(根據研究,他們最喜歡吃的是花生醬)方能再次入睡。在有夜食癥的人中,只有一半人是真正的肥胖者(余下的要么苗條,要么只是輕微超重)。對于這種疾病尚無良方,只能通過抗抑郁治療來緩解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