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視頻、DNA技術被廣泛利用,成為警方破案尋找證據的主要來源。提取有效物證,通過技術手段讓其“指認”出嫌疑人,辦案效率大大增加,也讓偶發的“瓶頸”案件偵破得到突破。在海淀分局,成立于2012年的DNA實驗室至今已幫助警方指認出1700名嫌疑人。
5月18日,海淀分局DNA實驗室,工作人員在操作間內作業。 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揭秘全市公安分局首家DNA實驗室,每天約檢測300多個生物樣本
新京報訊(記者李禹潼)互不相識的二人因瑣事發生口角,一人掏出隨身攜帶的水果刀將另一人刺死后逃跑。約1年前,這樣的慘案發生在海淀一小河邊的路旁。
案發前,兇手和被害人的生活無任何交集,案發地周圍環境錯綜復雜,勘查民警幾乎把現場及周邊翻了個“底兒掉”,所有可疑物證被送至分局DNA實驗室。
48小時后,嫌疑人到案,對殺人罪行供認不諱。
現場痕跡“指認”嫌疑人
“在現場提取到的一個毫不起眼的物品上,嫌疑人留下了痕跡物證,靠著它,我們抓到了他。”近日,海淀公安分局刑偵支隊技術隊隊長陳國震介紹,只要是人到過的地方,大都會以各種形式留下“痕跡”,有些留痕處人們能想到,有些無法想象。
他介紹,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視頻、DNA技術被廣泛利用,成為警方破案尋找證據的主要來源。
提取有效物證,通過技術手段讓其“指認”出嫌疑人,辦案效率大大增加,也讓偶發的“瓶頸”案件偵破得到突破。在海淀分局,成立于2012年的DNA實驗室至今已幫助警方指認出1700名嫌疑人。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視頻、DNA技術被廣泛利用,成為警方破案尋找證據的主要來源。提取有效物證,通過技術手段讓其“指認”出嫌疑人,辦案效率大大增加,也讓偶發的“瓶頸”案件偵破得到突破。在海淀分局,成立于2012年的DNA實驗室至今已幫助警方指認出1700名嫌疑人。
5年受理生物物證8萬余份
作為全市分局首家DNA實驗室,海淀分局DNA實驗室主要承擔海淀區所有案、事件的DNA檢驗工作,實驗室目前共有8名科研人員。
為更好地服務偵查工作,實驗室成立后通過辦培訓班、信息采集室培訓、日常工作指導等方式,培訓基層民警應用DNA技術意識和提取生物物證能力。
海淀分局DNA實驗室負責人尚雷鵬介紹,5年來,實驗室共受理各類檢驗現場生物物證8萬余份,采集前科人員及重點人員血樣30余萬份。通過DNA技術直接認定犯罪嫌疑人1700余人,另有260余串740起案件已經獲得DNA有效分型,是未來打擊犯罪的直接證據。
尚雷鵬說,目前,實驗室正加強DNA數據庫建設,以推進案件現場信息庫和違法犯罪人員信息庫建設,未來將從目前的單一應用向關聯應用、深度挖掘轉變。
■ 探訪
物證“受審”需過五道關
近日,記者探訪位于海淀分局刑偵支隊的DNA實驗室,科研人員的工作區域安靜、整潔,為保受檢證物和檢測過程不被污染,科研人員進入實驗室需身穿白大褂、口罩、一次性帽子和鞋套。
狹長的通道將實驗室分為受理區、提取區、試劑準備區、擴增區和上樣分離區五個分離區,透過透明玻璃,科研人員正在操作設備對證物進行檢測。
海淀分局DNA實驗室負責人尚雷鵬介紹,按照流程,證物進入受理區后,科研人員先按照相關準則填表,再將DNA從檢材上轉移到實驗管后送入內部區域具體操作檢測。
尚雷鵬說,為保證檢測環境的潔凈,每個分離區內均為正壓,空氣只能流出不會流入,科研人員進入各分離區前,在穿戴防護設備基礎上還要更換該區的防護衣物。“我們每天約檢測300多個生物樣本,從案發現場提取到檢材都是提取DNA的對象。”他說。
據介紹,DNA提出后,科研人員會將之與國家DNA庫進行比對,確定DNA的主人。尚雷鵬介紹,目前國家庫有5000萬條DNA樣本作為基礎比對數據。嫌疑人到案后,警方還會進行進一步比對以確保身份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