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前段時間在網絡流傳的清華大學羅永章團隊“一滴血測癌癥”新聞實為夸大其詞,但血液中確實存在一些腫瘤標志物,可以輔助對癌癥的診斷和監測。,
盡管前段時間在網絡流傳的清華大學羅永章團隊“一滴血測癌癥”新聞實為夸大其詞,但血液中確實存在一些腫瘤標志物,可以輔助對癌癥的診斷和監測。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教授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公布其團隊在血漿基因檢測方面的重要突破:通過檢測血漿中的EB病毒DNA,可在癥狀出現前就篩查出早期鼻咽癌患者。
鼻咽癌資料圖
癌細胞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釋放許多產物到人類的血液中。其中,一些比較特異性的物質,比如DNA、RNA、蛋白質等,就可以作為“腫瘤標志物”,反映腫瘤發生、發展的情況。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就與鼻咽癌息息相關。
鼻咽癌在華南地區和東南亞地區較為常見,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基因變異、食用咸魚、吸煙和EB病毒感染等。每個鼻咽癌細胞可攜帶多至50個EB病毒拷貝,在癌細胞死亡后,EB病毒DNA就會游離在人類血液中。不過反之卻不一定成立:許多感染了EB病毒的人不會發展出鼻咽癌。
因此,血液中持續檢測到穩定的EB病毒DNA,判斷才會更加準確。盧煜明團隊收集了20174名香港中年男性的血漿樣本,其中1112名(5.5%)檢出EB病毒DNA。隨后,在復檢中,309名(1.5%)參與者再次檢出EB病毒DNA。這309人中,共有300名進行了后續的內窺鏡或MRI(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其中34名被確診為鼻咽癌。
拒絕進一步檢查的9名參與者中,有1名在32個月后被診出鼻咽癌。有1名血液EB病毒DNA檢測呈陰性的參與者在一年內被診出鼻咽癌。
盧煜明認為,這種血液DNA檢測方法能幫助鼻咽癌早期篩查,可大幅改善發病率及死亡率。畢竟,在現實中,絕大部分鼻咽癌患者都是在癥狀出現后,如反復性流鼻血,才進行檢查的。癌變5年后,患者存活率會降至60%。
“無創DNA產檢”之父
盧煜明在血液DNA檢測方面曾作出卓越的貢獻:他發現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開發出“無創產前DNA檢測”(NIPT),可代替風險較高的羊膜穿刺術。
這項工作曾為盧煜明摘得2016年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該獎項被視為未來幾年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事實上,最早給盧煜明啟發的就是癌癥相關研究。在即將離開英國、回到香港的時候,盧煜明在《Nature medicine(自然醫學)》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講述的是癌細胞會把它的DNA釋放到人的血漿中。盧煜明立馬想到,也許胎兒的DNA也會釋放到血漿中,畢竟生長在體內的腫瘤和母體內的胎兒有相似之處。
此外,被英國的“黑暗料理”逼得經常煮泡面吃的盧煜明,也在吃泡面的時候獲得了靈感:“我覺得面里的湯好像血漿一樣,當我不斷吃面的時候,我的舌頭肯定會把唾液傳遞到面湯里,所以面湯里肯定有我的DNA,這就跟母體血漿里一定有小孩的DNA是一樣的。”后來,盧煜明加熱血漿,滅活了可能會影響DNA檢測的蛋白質,再通過離心和吸取上清,提取出最終的DNA樣本。
在此之后,盧煜明一直從事血漿研究。除了鼻咽癌之外,他的團隊也在探索篩查其他癌癥的可能性。
商業化檢測
不過,盧煜明團隊在鼻咽癌篩查上的成功并不能想當然地轉化到其他癌癥領域。鼻咽癌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案例,它與EB病毒緊密相關,而病毒DNA與人類DNA差異明顯,比較容易檢測。另一些癌癥,比如肺癌或乳腺癌,造成人類血液中DNA的變化可能十分微小,還會因人而異。
這解釋了為什么,“血液測癌”早已是各大公司和科研團隊的熱門方向,但目前大多數血液基因檢測應用于監控癌癥病情的發展,而非早期篩查。
盧煜明創辦的生物技術光司Cirina,在今年5月被硅谷的Grail公司并購。Grail官網顯示,該公司致力于癌癥早期血液篩查,投資者包括比爾·蓋茨、默克集團、騰訊等。
Grail向媒體透露,該公司計劃在東南亞市場投放第一個產品:商業化鼻咽癌篩查。兩次血檢共花費約60美元。研究者計算得到,要用這種方法檢測到一例鼻咽癌,大約要花費28600美元,其中包含后續的內窺鏡和MRI檢查費用。但是,研究團隊認為,考慮到能降低晚期癌癥的治療費用,減少死亡率,這樣的血檢依然是值得的。
目前,Grail公司還在進行兩項臨床研究。一項是對比癌癥患者和非癌癥患者血液中游離的核酸;一項是招募12000名婦女,驗證乳腺癌檢測方法。Grail的目標,是要對人類的血液樣本進行全方位掃描,搜索盡可能多種早期癌癥的蛛絲馬跡,實現“泛癌癥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