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19日報道港媒稱,參與研究的一名科學家透露,內地正調查近幾十年一些大城市里雷擊致人死亡事件的增加是否與空氣污染有關系。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16日報道,官方數據顯示,雷擊現在每年導致中國內地將近4000人傷亡,但不到20年前,有記錄的傷亡人數只有當前水平的十分之一。據估計,它給電信、電力和交通運輸等部門造成的損失在50億元人民幣至100億元人民幣之間。
此前美國科學家發現,礦物燃料廢氣可能使海上雷擊風險增加了一倍,令人擔心世界上包括南海和馬六甲海峽在內一些最繁忙水域的船只會有危險。北京雷電防護裝置測試中心的研究員李京校則表示,由于摩擦作用,大氣中的大量污染顆粒物會產生強大的電場,當能量達到“擊穿”水平時,它就會以霹靂的形式突然釋放。
李京校表示,政府近日委托他的團隊調查霧霾與雷擊相關事故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
他說,從1957年到2015年,雷擊在北京總共造成了47人死亡、96人受傷。絕大部分案例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從2000年到2009年,傷亡人數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或七十年代的將近七倍。
報道稱,這種向上趨勢恰逢碳排放量上升,北京的小汽車保有量從1982年的13萬輛增加到今年的將近600萬輛。近年來,汽車尾氣和工業污染使北京成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李京校說,統計結果和物理學都把矛頭指向霧霾,它是不能再忽視的禍因。
報道稱,雷擊致死人數上升的其他因素還包括:旅游業繁榮,人口增加,建筑越來越高,氣候變暖,電子設備的使用,遠足日益流行。除了北京城區外,近年來,郊區的雷擊致死事故也有所增加。上周,七名游客在長城的一個烽火臺避雨時遭雷擊受傷。
李京校表示,科學家要想弄明白雷擊是否與霧霾水平有關就必須“當場抓獲”霧霾。
李京校和同事打算用雷達等監測裝置來測量雷擊前的大氣污染物水平以及它們的物理和化學細節,他們希望在一年多的觀測期內收集到充足數據“找出線索挽救生命”。
據李京校透露,廣州和山西省首府太原等城市也注意到了雷擊事件不同尋常的增加并展開類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