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1日電 視網膜AI輔助診斷領域迎來重大突破。記者1日獲悉,廣州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團隊聯合醫療人工智能領軍者鷹瞳Airdoc等開展的“AI視網膜多病種輔助診斷系統”真實世界研究,成果正式發表于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數字健康》(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雜志。研究結果證實,該輔助診斷系統在臨床真實世界驗證中表現出穩健的疾病識別能力,準確率媲美醫學專家。
雜志同期發表了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影像診斷中心(世界著名眼科影像診斷中心)主任Amitha Domalpally的專題評述:該研究“標志著醫學人工智能研究邁向正確的發展方向”。
據介紹,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全國性研究,使用來自16家具有不同疾病分布、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的20余萬張視網膜圖像,訓練出了可同時識別14種常見眼底異常的AI視網膜多病種輔助診斷系統,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全身性疾病的眼部表現,以及青光眼、病理性近視、視網膜靜脈阻塞、視網膜脫離等12種威脅視力的異常。廣州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領銜的16家醫療和科研機構對該系統進行了驗證與分析,包括北京同仁醫院、上海五官科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等多家知名三甲醫院的醫學專家。另外,來自美國、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專家在文章撰寫和修改中也提供了幫助。
研究結果表明,AI視網膜多病種輔助診斷系統不僅可以準確識別14種常見眼底異常,適用于不同醫療場景、不同種族、不同眼底照相儀器的臨床真實世界環境,且準確率媲美眼底專科醫生。
《柳葉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及最受重視的同行評審性質醫學期刊之一。該論文的發表代表了國際醫學同行對于中國人工智能視網膜多病種輔助診斷研究成果的一致認可,對該系統進入臨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表明,AI視網膜多病種輔助診斷系統完全可以部署在網絡基礎設施差、醫療資源稀缺的偏遠地區,同時保持高度準確性。
業內稱,國家“十三五”全國眼健康規劃制定以來,始終明確以防治主要致盲性眼病為核心、以建立防盲治盲技術指導體系為支撐、以加強縣醫院眼科服務能力為主要手段的工作思路,全國眼病防治工作取得顯著進展。視網膜AI的廣泛落地應用將幫助更多人做到“眼底一張照,疾病早知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