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朋克養生”之后,“矛盾美學”又一次顯現在當代青年的消費觀中。他們在吃喝上精打細算,在購買電子產品時貨比三家,卻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一擲千金”。
近期,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就青年消費行為和態度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1633份。調查發現,“該省省該花花”的消費態度,在受訪青年的多種消費場景中都有所體現。調查顯示,81.02%受訪者認同再省不能省興趣,日常生活可以節省,省下來的錢花在興趣愛好上;63.20%受訪者認同在社交方面該花的錢要花,自己一個人的消費可以節省。
“每天少吃一個雞腿換來一個‘趁手的家伙’,我感覺挺值的。”就讀于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張昊天,每個月都會在自己的小愛好——游戲上投入200-300元。作為游戲達人,前不久張昊天在觀看某短視頻平臺上的評測視頻后,花800元買了一款鼠標,“改善自己的游戲手感僅僅是其中的一小方面,更主要的是為了自己的手部健康著想。”
進入實習階段后,張昊天直言休閑娛樂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希望盡可能獲得最好的游戲體驗,掃除工作給我帶來的疲勞。而購買一些虛擬產品,的確能豐富我的視聽感受。”他說。
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摳摳搜搜花大錢”的年輕人有更多元的定義和理解。巢湖學院的閆國俠認為,相比起日常買衣服和護膚品,將錢花在旅游上更加值得,“旅游消費其實是對自身眼界的投資”。
去年,閆國俠和朋友到廣西旅游,正好趕上當地舉辦“三月三”文化活動。在柳州,她花十幾元品嘗到了心心念念的螺螄粉;在桂林,她見識到從未見過的山水交融;在南寧,當地人載歌載舞的場景也讓她印象深刻。“這些體驗比直播間搶購更有獲得感。”閆國俠的旅行賬本顯示,五天三城的“特種兵之旅”總花費兩千多元,其中體驗型消費占了一大半。
同樣注重精神剛需、選擇體驗消費的還有就讀于安徽大學的趙雨晨。他的旅游地圖是高中畢業時班主任制作的“蹭飯地圖”。“與其說是旅游,不如說是走親訪友。”趙雨晨說,白天和自己高中時要好的玩伴邊聊邊逛,晚上在當地的特色小館敘敘舊情,這樣的“探親式旅游”不僅實現了他的旅游目標,更滿足了他的情感需要。
既能省就省,又能為興趣愛好和情緒價值買單,許多年輕人的消費觀是理性與感性并存,是質價雙優。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7.32%受訪大學生認同消費追求“質價比”,省錢的前提是品質達標,85.55%受訪大學生認同再窮不能窮教育,平時可以節省一些,提升自我的錢該花得花。
“長期主義這個詞最近討論很多,消費也該評估長期價值。”面對商家層出不窮的營銷策略,閆國俠還總結出“三不原則”:不參與復雜滿減的購物節、不信奉“拍一發十”的捆綁銷售、不開啟任何消費信貸功能。“真正的省錢不是耗費精力比價,而是認清真實需求。”如今,閆國俠會把心動商品放進購物車“冷靜兩周”,超過七成會被最終刪除。她在朋友圈寫下:“真正的自由,是擁有不被物欲綁架的選擇權。”
另一組展示年輕人自主選擇實用的數據是,70.36%受訪者會在T恤、襪子、運動服等基礎服飾上選擇平替,44.15%受訪者會在洗護用品、紙巾等日常用品上選擇平替,38.33%受訪者會在日常飲品和餐飲上選擇平替。
這意味著,尋找同源、同廠、同工藝和同材質商品的年輕人,不再過于追求品牌的高溢價,不再被消費主義所惑,他們回歸物品本身。在主動參與消費決策的“優化”中,年輕消費者正尋找多重需求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