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廣州市11月11日電 (蔡敏婕 潘曼琪)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加速至1.5鐘頭、過去候時間的CT、MR查驗如今基礎隔日可做……中山大學附設第一醫院11日舉辦大建設項目及網絡平臺醫藥學武器裝備開啟典禮,六大新科技診療新平臺集中化發布,關鍵基本建設放射性確診醫治、超聲波與內鏡診療、檢測與病理診斷、急危重癥救護、數據可視化微創手術化手術治療、精準醫學科學研究六大服務平臺,資金投入的機器設備使用價值超出10億人民幣。
中山一院興建于1910年,經歷近百年發展趨勢,在健康服務、醫學教育、科研、疾病防控等層面持續提升。現階段醫院正帶頭執行廣東高質量醫院基本建設方案,并協同帶頭基本建設我國神經系統地區醫療中心。
新冠肺炎肺炎疫情的防治是社會發展關心關鍵。當日,實際操作便捷的挪動CT機、在新冠肺炎危重癥救護中充分發揮了關鍵功效的“魔肺”ECMO、醫療防護診臺、負壓力醫院病床、防護戶外帳篷等機器設備吸引住關心。據了解,2020年為進一步提升醫院在重特大傳染病疫情產生期內的院前裝運、迅速防護診療水準,打造出高檔優秀的傳染性疾病搶險救援管理中心,醫院新引入了急危重癥裝運、防護與迅速診療機器設備,提升院前、院中搶救與危重癥性命適用能力。
比如,挪動CT不用診室更新改造,整機安裝,規范市電即插即用,考慮術中病人不一樣姿勢、配戴輔助機器設備時掃描儀。
肺炎疫情產生至今,為進一步提高對不明傳染性疾病病原菌和已經知道病原菌的快速檢測、評定能力,醫院新引入了即時熒光定量PCR儀、自動式核酸提取儀、迅速核酸檢測儀等20多種機器設備。
據當場工作員詳細介紹,中山一院原來新冠病毒試驗檢驗能力最大為每日2400份,歷經提升更新改造后試驗室檢驗能力可做到每日一萬份。將要導入核酸迅速檢測平臺,擬對發熱門診和急診進行迅速核酸檢測,1至2鐘頭出匯報,完成對急診和發熱門診患者的迅速匯報,提升 工作效能。
“從傳統式的醫院發展趨勢到智能化醫院,必須提升五大能力基本建設。”中山大學附設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稱,要基本建設智能化醫院,必須提升疑難問題危重癥的診療和救護能力、醫藥學科研自主創新的推動能力和完善的人才的培養能力、“翠綠色、智能化、智能化系統”的醫院管理方法能力及其醫院傳統文化和弘揚能力。醫院還創立了精準醫學研究所,并于2018年十一月起動了精準醫學研究所一期工程項目,能為科學研究工作人員出示4000平米的實驗空間。
肖海鵬詳細介紹,中山大學附設第一(南沙)醫院現階段主體工程全方位到頂,院本部的醫藥學綜合樓、廣州恒大醫療中心等也在基本建設之中,預估等南沙院區完工后,醫院床位數有4000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