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甾醇能降低心臟病和糖尿病風險
據美國科學促進會網站3日報道,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富含植物甾醇的飲食或是預防心臟病與Ⅱ型糖尿病的關鍵。植物甾醇是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脂類分子,結構與膽固醇相似。最新研究表明,日常飲食中植物甾醇攝入量較高的人群,患心臟病和Ⅱ型糖尿病的風險分別降低9%和8%。此外,這類人群的胰島素
據美國科學促進會網站3日報道,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富含植物甾醇的飲食或是預防心臟病與Ⅱ型糖尿病的關鍵。植物甾醇是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脂類分子,結構與膽固醇相似。最新研究表明,日常飲食中植物甾醇攝入量較高的人群,患心臟病和Ⅱ型糖尿病的風險分別降低9%和8%。此外,這類人群的胰島素
抗炎已經成為健康界和營養圈的流行語。由于飲食在慢性炎癥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減少炎癥是可行的。“抗炎飲食”中的炎,跟平時嗓子發炎不同,是指各種細胞因子在壓力或應激狀態下過量產生的低水平慢性炎癥。研究發現,這種反復持續的慢性炎癥與多種慢性疾病有關,比如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瑞士蘇黎世大學等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變化有關,包括其最遠端的部分——視網膜。該研究有助于未來對精神分裂癥進行更好的早期檢測和治療。相關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精神衛生》雜志上。視網膜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被認為是大腦的“窗口”。因此,大腦的變化也可通過眼睛檢測
在春節期間,由于日常生活規律被打亂,加之飲食無節制(比如暴飲暴食、過量飲酒)以及熬夜等不良習慣,一些人會患上所謂的“春節病”。盡管春節是一個喜慶的節日,但預防這種“春節病”非常重要。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專家提醒大家,在歡慶春節的同時,也應該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并注意交通安全以及防范由煙花爆竹
冬季寒冷干燥,一些醫院眼科接診的干眼癥患者人數比平日多了30%,其中年輕人的數量明顯增加。長時間面對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受到眼疲勞、眼干澀、異物感等問題的困擾,干眼癥已成為新的“眼部危機”。今天,應急總醫院眼科主任、主任醫師王應利就來跟大家聊聊,如何應對這個“屏幕病”。干眼癥的三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佳欣)受大自然啟發,美國西北大學生物工程師團隊開發出一種植入皮下的傳感器,可實時跟蹤活體動物蛋白質水平的波動,測量炎癥標志物的變化。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雜志上,標志著醫學檢測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了檢測生物體液中的蛋白質,科學家通常使用能與特異蛋白質結合的DNA受體。然而,這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佳欣)一種用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發作期間的注射療法,其效果優于目前的類固醇片劑療法,并可將后續治療需求降低30%。11月27日發表在《柳葉刀·呼吸醫學》上的這一研究成果,可能對全球數百萬哮喘和COPD患者治療產生重大影響。哮喘發作和COPD急性加重,每年導致全球約
10月29日世界銀屑病日到來之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膚科張建中教授為大家介紹銀屑病的典型癥狀、發病機制、前沿治療手段。銀屑病俗稱“牛皮癬”,但銀屑病并非因為真菌或細菌感染導致,而是一種免疫介導的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系統性疾病,不具有傳染性。銀屑病可在任何年齡發病,以青壯年居多。“銀屑病不是簡單的皮
近日,安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桂雙英、研究員程志非、副研究員王琪組成聯合團隊,提出一種帕金森病內外綜合治療新策略:從“內”阻斷小膠質細胞產生神經炎癥的源頭,從“外”阻止腦外周免疫細胞的持續浸潤,以調節免疫系統功能。相關研究論文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ACS Nano》上。以往研究多注重抑制腦內炎癥王
生活中,有一些健康偽知識在口口相傳下,成了不少人迷信的“養生格言”。今天,北京地壇醫院各學科專家就對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健康知識誤區進行科普,快來看看您有沒有被“套路”!吃生魚膽能治病?肝病科收治過因食生魚膽中毒導致肝腎損傷的病例,這些患者都是因為聽信“吃生魚膽可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的偏方。其實魚的膽汁
在這個充滿激情與活力的夏天,全球目光都聚焦在法國巴黎——2024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百年輪回,巴黎再次迎來這場體育盛事。然而,在激烈的奧運賽場之上,即便是世界頂尖的運動員也可能會面臨受傷的風險。除了常見的運動損傷,意外創傷也可能成為運動員的挑戰。同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動時受傷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
科技日報北京7月24日電 (記者張佳欣)曾有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人發生二次中風或其他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風險較高。美國研究團隊發表于22日美國心臟協會期刊《中風》的新論文揭示了兩種可能導致中風復發的蛋白質。此次研究確定的兩種蛋白質是CCL27和TNFRS
最近天氣溫度越來越高,很多人都喜歡開著空調睡覺。不少人早晨起床后發現自己面癱了,覺得是晚上空調和風扇吹的。那面癱真的是風扇、空調惹的禍嗎?從時間先后關系上來找原因,這個思路沒問題,但是要小心一個“邏輯陷阱”——時間先后關系不等于因果關系。先說結論:不管風扇對著吹還是空調對著吹,都可以讓面部感覺涼爽甚
科技日報北京5月15日電 (記者劉霞)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14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在大鼠身上進行的研究顯示,超聲波可能成為治療一種罕見肺部疾病的新方法。該疾病會導致肺部和心臟動脈血壓升高,從而增加心力衰竭的風險。同時,研究還表明,超聲波療法或許也能治療高血壓。相關研究成果已在新一期《循環研究》雜
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家和醫學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兩個獨立健康數據庫中近10萬人的數據,發現那些每天至少食用7克橄欖油的人罹患癡呆癥的幾率更低。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志·開放網絡》。此前的研究表明,遵循地中海飲食對大多數人的健康有益。這種飲食推薦攝入豆類、蔬菜、堅果、魚類、
最近,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沒有DNA損傷和腦部炎癥,就無法形成長期記憶。這一令人驚訝的發現28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研究人員表示,大腦神經元發炎通常被認為是一件壞事,因為它可能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問題。但新發現表明,大腦海馬體某些神經元炎癥對于形成持久
全球約有2億人患有嚴重的尿失禁和大便失禁,失禁性皮炎是失禁最常見的并發癥,怎么判斷是否發生了失禁性皮炎?又該如何避免?關注失禁性皮炎,讓我們從源頭做起。失禁性皮炎,顧名思義就是因失禁引發的皮膚炎癥,主要表現為皮膚紅斑、皮膚破損,伴燒灼、瘙癢或刺痛感。嚴重時會導致局部皮膚潰爛,發生真菌感染。失禁性皮炎
斷崖式降溫,南方的“魔法攻擊”濕冷來襲!不少人天氣一冷關節就疼,甚至自謔為“人體天氣預報”,這是怎么回事?這種又寒又濕的天氣與風濕病有關系嗎?廣東省中醫院風濕病科主任醫師黃閏月教授提醒,寒冷刺激會令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的疼痛加重,此時要注意防寒保暖,規范治療,不可“貓冬”,適當運動。“老寒腿”為何
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初步研究發現,慢性便秘不僅是腸道健康的一個指標,也是思維功能下降的一個潛在警告信號。研究團隊選取了三項大型研究的數據,這些研究幾十年來一直在跟蹤超過10萬名美國醫療專業人員。分析結果顯示,平均而言,與每天排便一次的人相比,報告有慢性便秘(每周排便不到
近日一項針對女性的研究顯示,即使僅僅晚睡1.5小時,也會損害血管細胞,導致心血管病。 研究顯示,在短短的六周睡眠時間不足后,血管細胞就會被“浸”入有害的氧化劑。而且與休息良好的細胞不同,睡眠不足后細胞無法激活抗氧化反應來清除有害分子。其結果就是細胞發炎和功能失調,而這是心血管病發展的早期階段。 這
鎵針會根據人體溫度而彎曲。圖片來源:《自然·生物醫學工程》 韓國科學技術院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由鎵制成的針,這種針的熔點高于室溫但低于體溫,當針進入體內時會變軟及有彈性,可減少注射過程中的炎癥和損傷,同時還可降低意外刺傷的風險。研究成果最新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上。 針頭和塑料導管在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 鼻塞、流涕、眼癢……進入秋季,草花粉過敏癥發病有所攀升。中國疾控中心近日發布兒童秋季過敏性疾病健康提示,提醒家長們留意孩子是否出現過敏癥狀,及時對引發過敏的原因進行控制與干預。根據健康提示,過敏反應指的是人體免疫系統的免疫耐受機能發生紊亂,錯誤地將外界有益或無害物質當作有害物
又到紅眼病高發期。近日,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多地疾控中心發布提醒,學校、幼托機構和工廠企業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發生“紅眼病”聚集性傳染,注意做好預防。紅眼病究竟該怎么防、怎么治?“這是一種以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為傳染源進行傳播的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當人體抵抗力下降又接觸到這些病原體時,很容易患上紅眼病
入秋后,不少人開始出現瘙癢、干燥等皮膚敏感的情況。專家表示,秋季溫度忽冷忽熱,紫外線依舊較強,以蒿、葎、藜等雜草花粉為主的致敏花粉四處飄浮,這些都是導致皮膚過敏的原因。“我們常說的瘙癢、刺痛、緊繃、燒灼、干燥等癥狀,嚴格來講可能是兩種不同情況,一是敏感皮膚,二是過敏性皮炎(也叫變應性接觸性皮炎)。”
黃芪治好了帶狀皰疹神經痛!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常伴隨著神經痛的癥狀。黃芪,作為一種傳統中藥,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有卓越的免疫調節和抗炎功效,如果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用藥。黃芪治好了帶狀皰疹神經痛1、免疫調節作用黃芪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黃芪酮、黃酮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