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基因組下一代測序技術問世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12日發表于《自然·醫學》雜志的論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了一種宏基因組下一代測序(mNGS)技術,該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檢測出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及寄生蟲在內的多種病原體。這項歷時10年的研究成果,預示著其在診斷由腦膜炎和腦炎等疾病引起的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12日發表于《自然·醫學》雜志的論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了一種宏基因組下一代測序(mNGS)技術,該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檢測出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及寄生蟲在內的多種病原體。這項歷時10年的研究成果,預示著其在診斷由腦膜炎和腦炎等疾病引起的
科技日報北京10月9日電 (記者張佳欣)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牽頭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人類大腦發育過程中基因調控的演變方式,并展示了染色質的3D結構在其中發揮的關鍵作用。研究人員繪制了海馬體和前額葉皮質中DNA修飾的首張圖譜,這兩個大腦區域對學習、記憶和情緒調節至關重要,也常與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等疾
孟德爾遺傳病患者通常要經過6年以上測試才能得到診斷結果。但現在,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準確而快速的方法,名為NanoRanger,可在幾個小時內對這一類疾病進行基因檢測,從而改變傳統遺傳疾病診斷。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Med》雜志上。孟德爾遺傳病包括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和智力發育障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科學家對6種靈長類動物及人類開展了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包括人類在內,靈長類動物雄性Y染色體的進化速度快于X染色體。相關論文發表于近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比較了黑猩猩、倭黑猩猩、西部低地大猩猩、婆羅洲猩猩、蘇門答臘紅猩猩,以及與人類親緣關系
在腫瘤治療中,免疫檢查點阻斷(ICB)的出現,為臨床腫瘤治療帶來了深刻變革。記者13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腫瘤免疫治療的全新靶點:CD3L1抗體,有望為腫瘤免疫治療帶來新的突破。據悉,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許杰團隊在最新出版的《細胞》(Cell)雜志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此前,PD-1/PD
科技日報訊 (記者代小佩)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紀立農教授和韓學堯教授團隊通過臨床和基礎研究,深入研究了金屬硫蛋白1E(MT1E)在糖尿病發病中的作用機制,為糖尿病治療提供了潛在新靶點。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權威糖尿病期刊《糖尿病護理》雜志。研究團隊將早發糖尿病患者的遺傳學機制作為主要研究方向,
中新網上海10月18日電 (記者 陳靜)乳腺癌被稱為“粉紅殺手”,到底是什么導致了乳腺癌的發生?國家衛健委乳腺癌治療規范編寫組成員廖寧教授18日在上海接受采訪時指出,對中國女性而言,運動缺乏是乳腺癌的第一致病原因。她直言,因為種種原因,中國女性缺乏運動,BMI指數(人體的體重指數)超標。其次,生育年
由30位粵港澳大灣區腫瘤專家組成的“精準腫瘤醫學工作小組”(簡稱小組)23日在香港表示,經過近兩年研討,小組近日在美國《精準腫瘤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發布《大灣區精準腫瘤醫學共識文件》(簡稱文件),就精準腫瘤學未來發展以及建立標準提出倡議。資料顯示,粵
8月23日,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在一篇發表在《自然》雜志的論文中表示,美國研究人員領銜的團隊首次發布了完整的人類Y染色體基因序列,這是最后一個被完全測序的人類染色體。在此次研究中,一個意想不到的有趣發現是,在過去的研究中,Y染色體DNA曾多次被錯誤地認為是細菌DNA。如今,科學家終于能夠將二者區
疫情還在膠著。一款由在校生主導研發的學生疫情防控信息自動采集系統,在精準防控要求更高的當下脫穎而出。這款由杭州電子工程大學學生主導設計開發的系統將健康碼情況、行程卡數據、學生返校交通方式、系統內的每日健康打卡情況等數據匯集到一起,方便快捷嚴謹研判學生健康狀態、疫情風險。 有了這個系統,杭州電子工程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記者帥才、田曉航)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超過2.26億名老年人完成了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種。專家建議符合條件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盡快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國內部分地區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基因測序結果顯示,病毒分別屬于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多個不同亞分支。病毒學專家表示,新冠病毒持續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一個國際聯盟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個體遺傳缺陷以不同方式導致心力衰竭。該研究基于對健康和衰竭心臟的心臟細胞進行的首次全面單細胞分析,從而確定導致心肌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分子和細胞機制是由每位患者攜帶的特定基因變異體決定的。由來自北美、歐洲和亞洲6個國家的53名科學家共同開
過去兩周,由于奧密克戎變異株BA.4和BA.5的快速傳播,全球新冠感染病例增加了30%。世界衛生組織(WHO)12日發出警告,“新冠疫情還遠未結束”。WHO總干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新冠病例繼續上升給緊張的衛生系統和衛生工作者帶來進一步壓力,他擔心死亡人數正呈增加趨勢。譚德塞指出,
四川的青菜、湖南的排菜、長江下游的雪里蕻,還有榨菜、兒菜、棒菜和大頭菜……形態各異的芥菜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用作油料、蔬菜和調味品。然而,芥菜的遺傳學起源與地理起源和多樣性中心的結論不完全一致,故芥菜的起源一直是未解之謎。9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發表湖南農業大學劉忠松教授團隊聯合中國
8月1日,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趙東陽在河南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說,鄭州疫情發生后,河南省疾控中心實驗室人員進行病毒測序,并與近期境外輸入病例毒株比對分析,從目前結果來看,本次疫情主要為新冠病毒德爾塔毒株引起。(記者劉懷丕、王爍)
重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8月1日下午通報2例本地確診病例后續處置情況。重慶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醫師夏宇介紹,經病毒基因測序,重慶兩例本地確診病例均為感染德爾塔變異株,與南京本輪疫情的病毒基因組序列高度同源。重慶市衛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8月1日12時,全市已對包括密接和次密接人員在內的235372人開
7月13日,我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超14億劑次。從快速鑒別、第一時間分離測序病原體到自主研發疫苗、并迅速構筑免疫屏障,從4.2萬名白衣戰士逆行出征到中醫藥的全程參與,從方艙策略擰緊“水龍頭”到快速檢測篩查撲滅偶發“聚集性疫情”,應對百年未遇的疫情“大考”,中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顯示出從容應對
新華社哥本哈根1月7日電(記者林晶)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克盧格7日在哥本哈根舉行線上記者會時說,進入2021年世界擁有了疫苗等應對新冠疫情的新工具,但同時也面臨病毒變異等新挑戰。克盧格說,世衛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負責的53個國家中,已有22個國家發現了變異的新冠病毒毒株。變異病毒傳染性更強,
中新網武漢11月11日電 (武一力 成正茂 戴佩文)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11日在武漢開幕,27個大健康產業項目現場簽約,涵蓋醫療科技、基因測序、產業技術研究等多個領域。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于金明團隊、馬丁團隊著眼于腫瘤研究,分別見簽“武漢光谷腫瘤新技術研究院”項目及“武漢婦科腫瘤診療技術研究院”項
6月份,北京時隔56天后再次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對于此次疫情,北京地區的老百姓有很多疑問。例如,核酸檢測是否存在有效期?還能放心去超市、商場購物嗎?怎么判斷此次北京流行的新冠病毒毒株來源,秋冬季疫情是否會卷土重來?新冠肺炎疫情還會持續多久?針對這些問題,近日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科學中心承辦的
6月17日晚上8時許,一輛中巴車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迎新街100號的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南區緊急啟動。中國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病毒病所黨委書記武桂珍領著一隊人行色匆匆趕到車上,奔赴此次疫情的集中暴發地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這已是病毒病所第三次進入新發地開展病毒溯源工作。6月11日,北京在連續57
中新網6月11日電(陳杭) 今天下午,北京市召開第112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會上通報了北京西城區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隨后介紹了有關工作開展情況,后續將根據初步排查的結果,盡快鎖定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阻斷病毒傳播。6月11日凌晨2時,北京市疾控中心接到西城區病例標本,
“中國在防止疫情全球蔓延方面所做努力是應對極端威脅的典范。”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院長古薩科夫對記者說。古薩科夫和其他多名國際醫學界、科學界專家近日接受了新華社記者采訪,高度評價了在全球抗擊疫情過程中的中國貢獻,稱贊中國為世界贏得時間窗口,對中國及時發布和分享疫情信息及研究成果表示敬意,并對中國積極向其
記者28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國際期刊《國家科學評論》雜志日前在線發布了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西藏大學等聯合攻關完成的第一個藏族人群高質量參考基因組,這是藏族人群高原適應研究的又一階段性成果,對解析藏族人群基因組中的大片段結構變異對高原低氧環境的遺傳貢獻有著重要意義。為了系統解析藏族人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占山學科組近日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前沿科學》上的論文,揭示了男女菌群在包括腸道、呼吸道、口腔、皮膚等15個位點、7個方面所存在的重要差異及其機制,為研究男女在對菌群相關疾病的易感性差異等領域提出了首份參考標準,從而在菌群性別組學這一嶄新研究領域取得基礎性突破。菌群性別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