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節氣的到來,也意味著廣大地區秋季真正的開始,氣溫也會變得越來越低。因此寒露節氣飲食上是有很多講究的,大家在這個節氣要學會調整自己的飲食。那么,寒露吃什么?寒露飲食養生有什么講究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2018寒露飲食的注意事項!
寒露吃什么?
一:蓮子
秋季吃秋蓮,依然是根據時令飲食的菜譜,能養心益腎。
中醫認為,蓮子味甘、澀,性平,入心、脾、腎經,主治脾胃虛弱、食欲減退,腹瀉,白帶多;腎虛遺精,尿頻;心脾兩虛,虛煩不眠等癥。
一般以熟食為主,或入湯劑、丸、散。需要注意的是,腹脹或大便燥結者不宜吃蓮子。
二:山藥
中醫認為,山藥能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能補五勞七傷、鎮心神、安靈魂、補心氣等。
山藥具有營養滋補、增強機體免疫力、鎮咳祛痰平喘等功效。山藥既可切片煎汁當茶飲,又可切細煮粥喝,對虛性咳嗽及肺癆發燒患者都有很好的治療結果。
山藥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山藥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壽的功效。
最佳吃法是蒸著吃、做湯喝、炒菜均可。蒸著吃,營養損失最小。
三:銀耳
銀耳是滋陰潤燥的飲食佳品,它潤而不寒、甘而不膩、補而不滯的特性,正適合秋季的平補原則。
銀耳的食用方法有多種,最常吃到的是銀耳羹。將銀耳撕成小塊,水發1小時左右,食用時取適量發好的銀耳加適量冰糖(糖尿病人可不加)用水燒開即調制完成,也可加些梨、百合、大棗、枸杞等,滋陰潤肺效果更佳。
注意:銀耳雖好,但并非人人皆宜,咳嗽多痰,或陽虛畏寒、濕熱發黃等,均不宜食用銀耳,若食后有大便泄瀉者也不要服用。
寒露飲食養生有何講究?
寒露節氣宜“養收”五大禁忌敲響健康警鐘
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于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也就是說,寒露養生應注重“養收”這一原則。寒露起宜早睡早起,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保證睡眠充足,注意勞逸結合。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適當多躺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中醫學認為,寒露過后,避免受涼,對于身體保健十分重要。因此不要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同時夏季的涼鞋基本可以收起來,以防“寒從足生”。
寒露四大部位不可露 防寒保暖不留病根
寒露之后降溫幅度會增加,晝夜溫差也會加大,這個時候對大多數人來說,尤其是抵抗力較弱的老人和孩子要做好保暖工作,否則很容易著涼。腳自古就有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說。從養生理論看,腳離人體的心臟最遠,而負擔最重,因此,這個地方最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好,再加上腳的脂肪層很薄,保溫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秋天氣溫漸漸變涼,而胃腸道對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嚴重。因此,寒露以后的養生特別要注意養護好自己的胃部。
寒露至腸胃易受傷
胃腸道對于寒冷刺激尤為敏感,在寒露節氣應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卜、番茄、蓮藕、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物。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寒露是熱與冷交替的秋季的開始。在秋天里,秋燥和腸胃受冷是讓人煩惱的一件事。以下推薦三款暖飲讓“胃”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