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節氣到來,氣溫開始下降,早晚的溫差比較大,而且經常秋雨綿綿,在這個寒露節氣,一定要做好養生工作,而且寒露養生有一定的禁忌,不同地方寒露節氣習俗都是不一樣的。那么寒露養生的禁忌有哪些呢?寒露時節有什么習俗呢?
寒露養生的禁忌
禁忌一:胡亂進補
秋季是最適合進補的季節,但卻不能胡亂進補。中醫進補的原則是“虛則補之”,沒有虛癥的人不適合過量進補,此外,進補前一定要分清虛實,切忌濫補。寒露之后,身體虛的人進補可以以湯水為主,如蓮藕排骨湯、老鴨湯、菠菜豬肝湯等。
禁忌二:赤膊受涼
寒露是冷熱交替的時節,寒露之后氣候轉寒,一定要避免赤膊露身受涼,以免寒氣入侵,威脅人體健康。
禁忌三:作息紊亂
寒露之后切忌作息紊亂,研究表明,長期作息紊亂的人,比作息規律的人更易形成血栓,特別是長時間睡眠的人。此外,經常熬夜、睡眠少的人,身體各處器官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其健康程度也會明顯低于正常人。
禁忌四:運動過量
“運動是最好的補藥”,堅持運動,有助于身體健康,但寒露之后,運動不宜過量。運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強體質和心肺功能的作用,但如果運動強度過大,反而會增加人體的疲憊感,不利于身體恢復。
寒露時節有什么習俗
寒露吃梨
梨在寒露時會大量上市,是寒露節氣中最好的水果。梨具有養陰補液、潤肺止咳、養血生肌、清熱降火之功效。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生食、榨汁、燉煮或熬膏,對肺熱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氣管炎等癥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若與荸薺、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秋季干燥容易上火,由此引發的缺水常讓人覺得喉嚨不舒服,此時多吃些梨對保護嗓子有好處。梨柔軟多汁,味甘性寒,有清熱、化痰、生津止渴等功效,尤其在秋季食用能明顯緩解咽喉干燥。秋天吃梨對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咽干喉痛、大便燥結等癥較為適宜。對高血壓、心肺病,肝炎、肝硬化病人,常吃梨大有好處。肝炎病人吃梨能起到保肝、助消化,增食欲的作用。
寒露飲菊花酒
寒露與重陽節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寒露秋邊釣
寒露時節是釣魚的好時節,因為,進入“白露”以后,天氣已逐漸涼爽,水溫也下降到魚類喜愛的溫度。此時,飽受了盛夏苦日的魚兒又開始活躍起來, 四處游弋覓食。尤其在“寒露”,“霜降”節氣的晚秋,魚兒為填肚越冬要貯存食料就顯得更加饞嘴貪吃,易上鉤、易釣獲。釣者須把握住這一大好時機。
寒露吃花糕
由于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干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寒露登高
眾所周知,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于重陽節在寒露節氣前后,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氣的習俗。如果說白露時節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更會吸引眾多的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