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疫情以來,口罩已經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現在搭乘地鐵、公交仍需要戴口罩。說到戴口罩,也給一些人帶來了“不便”,就讀幼兒園中班的樂樂,就有著自己的小煩惱——他的左耳朵掛不住口罩。
醫生提醒,小部分耳廓畸形能夠自愈,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患兒無法自愈,會遺留耳廓形態畸形,容易造成患兒心理問題,如出現自卑、抑郁等負面情緒,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因此要盡早干預。
樂樂媽媽介紹,樂樂剛出生時,家人就發現他雙耳廓不對稱,左耳廓上部缺失,當時咨詢過醫生,待七八歲后可以做手術改善外形。
由于擔心其他小朋友會“關注”樂樂的耳朵,樂樂媽媽常年給樂樂留長頭發。剛上幼兒園時,其他小朋友還是關注到樂樂長頭發和左耳外形,時不時取笑一下,活潑的樂樂變得郁悶、不開心,因此還更換過一間幼兒園。
疫情以來,由于左耳廓外形異常,樂樂連口罩都無法正常佩戴,樂樂爸媽預約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專家號就診。
接診的耳鼻咽喉科吳旋主任醫師告訴樂樂爸媽,小孩的左耳上半部分隱藏起來了,耳廓上部的溝淺,故戴口罩后容易掉落,是先天性耳廓形態畸形常見類型,診斷為 “隱耳”,可以先嘗試無創矯形改善外觀或者選擇手術矯形。
樂樂爸媽商量后,選擇無創矯形方案。經過連續8周無創矯形治療,左耳廓外形明顯改善;樂樂的耳朵不僅能戴上口罩了,也不需要藏在頭發后面,終于可以開心上學啦!
吳旋介紹,隱耳亦稱埋沒耳,屬先天性耳廓形態畸形其中一種類型。臨床表現為耳廓上半部埋入顳部頭皮的皮下,無明顯的耳后溝;如向外牽拉耳廓上部,則能顯露出耳廓的全貌,但松開后,因皮膚的緊張度和軟骨的彈性又使其回復原狀。
由于耳廓上部“隱形”,一定程度影響外觀,同時還給患兒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譬如口罩戴不穩,無法戴框架眼鏡,淋浴時耳朵容易進水等等。
先天性耳廓形態畸形的原因尚不清楚,其發生可能與基因遺傳、耳肌或胚胎發育異常、胎位睡姿等有關,但確切病因尚不明確。
吳旋介紹,先天性耳廓形態畸形發生率高,文獻報道,新生兒發生率為50%以上,小部分耳廓畸形能夠自愈,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患兒無法自愈,會遺留耳廓形態畸形,容易造成患兒心理問題,如出現自卑、抑郁等負面情緒,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因此,宜盡早干預。
干預方法有無創矯形和手術兩種方法。無創矯形,即在耳廓安裝特殊的矯形裝置,使畸形的耳廓保持一定的張力約束,逐漸形成美觀的外形,該方法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新生兒出生2~4周內進行無創矯形,有效率可達90%。
吳旋提醒,父母發現新生寶寶耳朵形態異常、或者耳朵“小一些”“皺一些”等形態“不完美”時,需警惕耳廓畸形的存在,不可想當然地認為寶寶長大了耳廓形態就會變好,需要及時就醫處理,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