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吃雞肉、豬肉、西紅柿、韭菜,總是覺得沒有以前的香,很多人認為是用了轉基因技術或者“喂”了激素,其實也不一定是這樣。之所以味道改變,就是因為隨著人口的增加,整個世界對食物的需求在增加,之前那種自然生長周期產出的食物,不能保證供應了。
為此,人類通過技術手段發明了高營養的飼料和肥料,以此縮短了果蔬、家禽家畜的生長周期,盡快投放市場。通俗講,時間不夠,濃縮不夠,所以味道也就不夠了。
補陰養血的道理與此類似。之所以補陰養血到最后要用到動物類藥,用到“血肉有情之品”,就是因為植物性的補血藥力度不夠,打下來的“固定資產”底子不厚實、不牢固。想要牢固,一來是補陰養血藥物的選擇,二來就是時間,必須假以時日。
「養生關鍵字:堅持」
很多人聽了養生講座,看了養生節目,激情滿懷,買了養生壺、燉湯鍋,準備大干一場,但是泡了兩天紅棗茶,燉了三天銀耳百合湯,熬了一個星期的雜糧粥,激情就過去了,這些物件被束之高閣,生活也重新回歸到從前。再遇到養生老師,還是問,為什么我吃了紅棗、銀耳、薏仁不管用?
怎么可能管用?
我們生病的時候,每天都要吃藥,就算每天都吃藥,也未必能治好。現在換成了食物,你想隔三岔五地吃一次就能管用?如果真是這樣,這些食物就要被逐出“食物界”,進入藥物行列了!這樣有針對性力度又夠的效果,肯定不能像普通食物一樣眾人皆宜,能治好一種人,也就能治壞另一種體質與之相反的人。任何一種食物,都沒有這個功效。
這些藥食同源的食物或者說藥物,我們如果翻看古人的醫學典籍記載,大多會有“久服令人不老”“久服令人好顏色”之類的,只可惜,現代人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往往只注意到了“好顏色”“不老”,忽略了達到這種健康理想的前提條件—“久服”。
所謂“久服”,不僅指可以養生的食物、藥物需要長期堅持吃,還包含養生就是要養成習慣、養成好的生活方式的意思,因為包括“補陰”在內,這種對身體最有力的改善,都是需要時間積累的,都要貫徹在每天細碎的生活中。古人養生時,離不開“久服”, 非此, 生命的根基也就無法堅實、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