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名中醫、南京中西醫醫院門診負責人中醫師 顏延鳳
小麥不但是關鍵的食物,還是醫治秋天常見疾病的靈丹妙藥,具備普遍的功效與作用。
中醫學覺得,小麥入心經,汗為心之液,小麥乃心之谷,心氣虛則汗外越,故小麥有補心氣、斂汗之效。入脾、腎經,又具備益腎,除熱,解渴的功效。《名醫別錄》中記述其能:“除熱,止燥渴,利小便,養肝氣。”《本草再新》中提醒小麥“養心,益腎,和血,健脾胃。”《醫林纂要》記述其能“潤肺止咳燥”。
小麥的種子或其小麥面粉都可以當藥。可是,新麥與陳麥,種子與小麥面粉,性味都不一樣。小麥“面熱、皮涼”,浮麥(干癟的小麥)有皮無肉,性甘涼,因此一般治汗要用浮小麥。《本草綱目》講:“新麥性熱,陳麥平靜,小麥面甘溫。”《本草拾遺》記述:“小麥面滋陰養血、厚腸胃、強氣力。”《本草綱目》還詳盡梳理了不一樣特性小麥的作用:“陳者煎湯飲,止虛汗;燒存性,油調涂諸瘡,湯火燒灼。小麥面敷癰腫損害,散血止疼。”
眼底下溫度差大,很多人都覺得到體質虛弱,腸胃不適感,還非常容易躁熱,這兒強烈推薦2個小麥食療方:
養心寧神喝甘麥大棗湯。甘草12克,淮小麥18克,去核紅棗9枚。小麥清洗,漂去浮末;將甘草、小麥、紅棗一起放進鍋內放水燒開后就可以食用。有利于清除女性更年期出現的心不在焉、睡眠質量不佳、經常失眠、常落淚、易興奮、發慌等病癥。留意,甘麥大棗湯里的小麥是淮小麥(江淮地區生產的顆粒物圓潤的小麥),而不是浮小麥。同是麥子,二者的藥力卻截然不同。淮小麥的功效是養心寧神,浮小麥的功效是斂汗止汗,二者不能搞混。
預防拉肚子吃點炒黃面。取白面500克,將白面炒至焦黃,用滾開水調沖30克服用,也可放進適度的鹽或糖調料。本方適用腸胃不固而造成的腹瀉不止之癥。每天晨起空肚服用,可做到治腹瀉固腸的功效。中醫學覺得腸胃為“水谷之海”,消化吸收水谷中的營養成分。當腸胃不可以徹底消化水谷中的營養成分乃至出現拉肚子時,就必須調養腸胃,吃一點炒黃面給腸胃填補氣血,修復腸胃的一切正常作用,推動腸胃能夠更好地消化。留意,人體有熱不適合服用,有胃火不適合服用。(來源于: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