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健康委日前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的通知》,明確各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建立本轄區內的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體系,明確互認機構范圍、條件、診療項目(內容)及技術標準等。《通知》要求,有條件的省份之間可以聯合制訂工作方案,逐步實現跨省域醫療機構間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將獨立設置的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醫學檢驗實驗室等納入互認體系。
與過去類似文件相比,該《通知》出現一些全新的提法,其中最為新穎的一點是,國家衛生健康委鼓勵將醫務人員分析判讀檢查檢驗結果、開展結果互認工作的情況作為績效分配的考核指標。換句話說,《通知》承認了醫務人員判讀和認可院外的檢查檢驗結果是一項創造性勞動,醫務人員可以由此獲得實際的認可和收益。
這個新穎的提法切中關鍵而意義重大。長期以來,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難以推進的原因有很多,比較突出的一點是,患者可以從中獲得實際的好處,但醫院和醫生不僅難以獲得好處,有時還要冒著一定的風險并減少實際收入。因為醫療機構互認院外的結果,不僅本院的檢查要少做,而且還要對結果的準確性負責,一旦利用不當而出現事故,是要擔責任的。既然如此,醫院和醫生即使沒有公然唱反調,卻可以暗中抵制,從而導致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面臨“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窘境。只有當結果互認成為雙贏選擇,方能獲得醫患雙方的共同支持。
從專業角度看,醫學檢驗和檢查的操作比較好做,結果判讀的難度則可能要大得多,并且動態判讀比靜態判讀可能面臨更大的困難。疾病是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的,同樣的影像,對于不同時期的患者有著不同的解讀,診療最忌思路僵化,因此,醫生一般不會簡單照搬外院的檢查結論,而要根據患者的疾病演進過程進行動態研判。有時由于患者從外院到本院相隔時間較長,動態研判的技術含量更高,難度和面臨的風險更大。
從政策上明確醫務人員判讀和認可檢查檢驗結果是一項技術活,既契合實際,也是對醫務人員勞動的尊重。醫務人員的這個“心結”被解開了,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就有望突破瓶頸難題。
如何精準體現互認檢查檢驗結果的價值,則是一個全新且重大的課題。比較有前途的思路是,既然認可互認檢查檢驗結果是一項技術性活,將之確定為一個收費項目,就有了正當的理由。由于檢驗檢查收費包含實驗室或設備檢查、醫生研讀這兩個方面,互認外院的結果雖屬技術性勞動,但其收費理應遠低于檢驗檢查項目本身的收費,這樣一來,醫患雙方都可從這項技術活動中獲得好處。
進而言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若與醫保付費方式改革結合在一起,對這兩項工作將產生較大促進作用,實現醫院(含醫務人員)、患者、醫保等多方共贏。醫保付費方式改革最推崇的是按病種付費,帶有一定的包干性質,只要診療效果符合要求,患者不做不必要的檢查、不吃不必要的藥,醫院可望獲得更高利潤。在這種付費機制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做得越好,對于醫院越有利,醫院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將不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