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協和醫學院藥學碩士冀連梅通過個人社交平臺對年銷量達到40億元的匹多莫德提出質疑。冀連梅稱,多個數據庫及文獻檢索結果顯示,匹多莫德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均不明確,且存在濫用現象。
匹多莫德藥品包裝上顯示該藥為免疫調節劑。 網絡截圖
根據冀連梅搜索內容,國外文獻顯示相關藥物處于動物試驗階段。網絡截圖
藥劑師冀連梅公開質疑藥物相關研究不足,國內藥劑師相對弱勢無法對處方進行有效監督
近日,協和醫學院藥學碩士冀連梅通過個人社交平臺對年銷量達到40億元的匹多莫德提出質疑。冀連梅稱,多個數據庫及文獻檢索結果顯示,匹多莫德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均不明確,且存在濫用現象。
質疑聲隨即引來關注。醫療界人士指出,兒童免疫系統仍在發育中,類似匹多莫德這種免疫調節劑,應盡量慎用。國家食藥監總局12331熱線一名工作人員稱,目前尚未接到對于匹多莫德療效的投訴信息。
醫療咨詢平臺頻現“匹多莫德”
根據藥品說明書顯示,匹多莫德是一種免疫調節劑。1993年首次在意大利上市。國家食藥監局官網信息顯示,匹多莫德口服液產自意大利,2015年12月2日獲準進入國內,有效期至2020年12月2日。
近年來,這種藥品備受青睞,稱為兒科“神藥”。冀連梅發文稱,國內醫療行業統計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匹多莫德在國內等級醫院銷售額達到了35億,零售藥店銷售額4.27億。如果加上非等級醫院,匹多莫德的全年銷售額將超過40億。而這其中,絕大多數由兒童患者買單。
此外,醫藥咨詢公司艾美仕統計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匹多莫德銷售額在30億-50億元。
冀連梅表示,最近九年她所在的醫院藥房從未采購過這個藥品。但在相關醫療咨詢平臺上,她幾乎每天都能看到關于這個藥的咨詢,所以她才關注到這種藥物。
適用范圍被指“萬金油”
記者注意到,匹多莫德的外包裝上,適應癥一欄標注為,“適用于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上下呼吸道反復感染(咽炎、氣管炎、支氣管炎等);耳鼻喉科反復感染(鼻炎、扁桃體炎、鼻竇炎、中耳炎);泌尿系統感染;婦科感染;并可用于預防急性感染,縮短病程,減少疾病的嚴重程度;可作為急性感染期的輔助用藥。”
銷售額巨大且“無所不治”,讓資深藥師冀連梅感到困惑。“預防感冒來一盒、發燒咳嗽來一盒、鼻炎扁桃體炎來一盒、濕疹蕁麻疹來一盒”。冀連梅認為,匹多莫德所標注的適用范圍,已經達到“萬金油”程度,臨床上并不科學。
對于質疑,一名三甲醫院的兒科醫生表示,匹多莫德確實在臨床中備受青睞,其原因較為復雜,“家長接受程度,療程時長等等,這些都有關系。”該名醫生表示,匹多莫德常應用于學齡前兒童。對于這類人群來說,學齡前兒童的免疫系統還在不斷發育成熟中,不應被輕易判定為免疫力低下,并隨意用藥。因此該藥在使用時應當慎重。
這名醫生表示,匹多莫德作為一種免疫增強劑,對于幼兒是否能見效,還沒有明確的數據支持。“安全性沒有問題,但是效果肯定遠沒有達到神藥的程度。”
一名醫藥界人士表示,匹多莫德藥效慢,一個療程動輒兩三個月,用藥量大,價格也相對較高。藥品網站顯示,匹多莫德口服液單盒原價194元左右,兒童發病期每日服用兩次,共兩周或遵醫囑。如果用于預防疾病,每日一次,至少60天或遵醫囑。
尚未有對于匹多莫德的投訴
借助國際論文搜索網站Pubmed,冀連梅檢索發現,與匹多莫德相關的文獻僅有99篇,研究者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冀連梅表示,作為一款上市25年的藥品,這樣的文獻數量顯得過少。
按照冀連梅的說法,通過檢索國內外多個數據庫,均未發現關于匹多莫德的可靠臨床研究文獻,也就是說,目前并沒有可靠的研究證實,匹多莫德用于兒童安全有效。此外,2015年,國外曾有一項針對57名3歲剛入幼兒園的健康孩子的研究,結果顯示,匹多莫德并沒有顯示出統計學意義上的預防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作用。
對此,匹多莫德的生產廠家之一海辰藥業對媒體表示,“從我們得到的市場反饋來看,(匹多莫德)對于患者增強免疫力還是有用處的。”
冀連梅文章稱,2016年,匹多莫德在巴基斯坦申請上市時,管理部門采用的專家意見稱,“盡管在中、韓、俄等少數幾個國家上市多年,但它沒有被收錄到任何一本標準藥理學教材,也沒有被歐美藥品監管部門批準上市,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要進一步評估,在有可靠的研究證據出現之前,不推薦上市使用。”
昨日,新京報記者據此咨詢國家食藥監總局12331熱線,一名工作人員稱,尚未接到對于匹多莫德療效的投訴信息,將在查證后進行回復。
■ 對話
冀連梅:發文前想過會“兩頭不討好”
巨大的銷量和稀少的研究文獻成明顯的反比。談及這種反?,F象的背后原因,冀連梅認為,醫生與藥師之間應該是相互制約的關系,但實際上藥師的地位相對弱勢,不能對處方進行有效監督,這也是導致匹多莫德成為“神藥”的原因之一。
“醫生與藥師應該相互制約”
新京報:為什么關注匹多莫德這種藥物?
冀連梅:我是一個藥劑師,關注這個領域。此外,我是一個母親,我的女兒今年9歲,對于這種藥物的關注,也是作為母親的責任。
新京報:“匹多莫德”為什么會出現你所說的濫用情況?
冀連梅:醫生擁有處方權,藥師擁有處方審核權,在理論上,藥師與醫生之間應該是相互監督,也有一個相互制約的作用。但實際上目前在國內,這一點落實得并不太好,藥師要比較弱勢一些,基本還是醫生主導。我了解到的,幾年前在部分醫院,藥師是不審核醫生的處方的,現在會好一些。
如果藥師能夠堅持審核處方,多一道把關程序,我相信類似匹多莫德這種“萬金油”藥物,就不會被開得那么泛濫。
新京報:新藥從研發成功到上市,需要經過怎樣的程序?
冀連梅:上市前,藥物需要做動物試驗,主要是驗證是否有長期毒性或者急性毒性,通過驗證后,下一步人體試驗,用來驗證對人體是否安全。一般一期臨床是在健康人身上做試驗,就是所謂的試藥者,證明藥品對人體無害;二期臨床是有效性試驗,在患者身上做,一般是做100例左右;三期臨床試驗需要大樣本量,一般是1000例,嚴格按照“雙盲隨機安慰劑”試驗要求去對照。
這些程序都通過,藥企才可以去藥監部門申請上市注冊。藥監部門有專門的評審專家組去審核,通過后最終給出許可。
新京報:這個流程需要多長時間?
冀連梅:一般來說,新藥從化合物到走上臨床,需要10到15年。一些在國外已經上市,在國內生產的仿制藥,時間會稍微短一些。
“家長支持就足夠了”
新京報:有人質疑你的文章檢索量太少,權威性存疑?
冀連梅:從科學論證的角度來說,如果說我的檢索過程不合適,有問題,應該舉例反駁。實際上到目前為止,也沒有這種明確的例證,來證明我的檢索調查過程有瑕疵。
要注意的是,這篇文章是寫給大眾的科普文,不是專業的投稿論文,因此我沒有把檢索路徑一個一個全部列出來。實際上,整篇文章一共由三位藥師,檢索了兩天才動筆。
新京報:質疑發出后,希望達到什么目的?
冀連梅:這篇文章的意義在于,對于藥品使用者來說,看完后能夠有足夠的信息,決定是不是使用這種藥,就足夠了。
新京報:有人說這樣的文章,會引發醫患之間、醫生與藥師之間的對立?
冀連梅:我在文章中明確提到,這篇文章不是為了引導大眾對醫生的負面情緒,我不希望把兩個群體對立起來,去影響醫患關系。寫作的目的,是呼吁對于藥品處方、使用的監管,從源頭上改善這個問題。
新京報:發文質疑之前預想過這樣的狀況嗎?
冀連梅:之前想過,有可能會在藥企和醫生之間兩頭不討好。不過,很多家長表示支持,這就足夠了。
新京報:怎么看待文章引發的爭議?
冀連梅:我這兩天都沒有去上班,壓力很大。很多藥企的工作人員打電話來,對我進行質問。質疑的聲音很多,但是我不太喜歡私下去溝通,可以接受公開發文質疑。從我的角度來說,已經把想要表達的觀點表達出來了,并且按照專業角度,嚴謹理性地去說了,就可以了。
新京報記者王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