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常見病的治療,到重度強直性脊柱炎的復雜手術;從髖膝關節置換,到Mako機器人輔助膝關節手術……10年來,我見證了骨科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看到了醫療體制改革使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了大大的緩解,更看到了中國骨科醫生在國際骨科界大放異彩。
2011年,我所在病區的脊柱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用VCD截骨矯形術治療重度脊柱畸形技術,這給患者帶來了好消息,而手術難度和治療效果也讓世界骨科為之贊嘆。
每年寒暑期間,我們都會接收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脊柱側彎的小患者。他們大多是治療難度極高的脊柱側凸、前凸和后凸,有的孩子不僅整個脊柱側彎同時還發生旋轉,手術難度可想而知,其中最大的風險是不可逆轉的神經損傷所致截癱。
經過新技術的治療,患兒一個個挺起脊梁從病床上走下來,重返社會,開始了嶄新的生活。讓他們重新挺起脊梁既是我們骨科醫務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榮耀。就是這一點一滴的感動,伴隨著我這十年的工作;就是這毫厘不爽的精準,展現出中國骨科醫療水平的高度。
除了祖國的花朵,我們還醫治了許多老年患者。從2002年我們開始收治髖部骨折的老年患者,80、90歲以上超高齡患者很多,給100歲以上的長壽患者進行關節置換手術治療也不罕見。在術后第一天,我們就幫助患者下床行走以恢復傷前功能,改變了傳統臥床自愈的保守療法,這是老年骨折患者治療上的重大突破。
記得有一位老人家骨折以后,覺得從此會成為家人的拖累,一時沒想開,爬到床邊服了安眠藥。經過醫院搶救后,收入我科進行手術治療。在我們的幫助下,術后第一天老人家就能下床行走了,自信和笑意也重回她的臉上,她對著我們連連豎起大拇指。
我所在科室2018年開始引進Mako機器人輔助行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而開展全膝關節置換術。機器人輔助關節置換術是目前關節置換學術領域較為前沿的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假體植入位置的精確度。同時,由于藥品醫療器械國家集中帶量采購制度的實施,材料價格平均降低了90%左右,使廣大關節病的患者可以不再忍受病痛,適時接受治療。
10年來,我還看到微創外科技術的飛速進步。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這種常見病、多發病,腰椎間孔鏡作為一種有效的微創治療方式已被廣大患者所熟知。原來的腰椎手術,刀口至少10厘米,患者術后4天還下不了床。如今,腰椎間孔鏡的手術治療切口僅有6毫米,患者術后可以在醫生的攙扶下從手術臺下地行走。不用住院,不用輸液打針,手術當天就能回家,醫療費用降低了2/3,為國家大大地節約了醫療資源,為患者大大地減輕了治療負擔。
36年前,我從醫校畢業后,就一直從事骨科臨床工作。我所在的科室從最初的兩個病區發展到最多時的9個病區,從綜合骨科病區發展到5個亞??疲▌搨?、脊柱、關節、運動醫學、骨腫瘤)。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醫療工作者從未停止追求技術和服務進步的腳步。
比如超聲技術,能夠顯示肌肉、肌腱、韌帶、神經及血管等軟組織結構,應用于腰椎間孔鏡手術的穿刺過程中可使術者實時看到穿刺針的位置,大幅度降低損傷神經、血管的風險。我病區的醫生提出,超聲還可以應用在脊柱手術領域,經過鉆研后在2019年用于臨床治療,避免了大部分骨科手術中透視所產生的輻射給患者和術者帶來危害這一老大難問題。
以上這些骨科醫療技術的重大突破,都對骨科醫療、護理帶來了深刻的改變。10年來,我們護理團隊總結了一套套相應的科學有效的護理體系,與醫療團隊共同服務于廣大脊柱、關節病患者,傾我們所能治愈患者。
同時,作為長期工作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我深深感受到了十八大以來醫療行業改革、發展的脈搏,看到了民眾醫療保障水平的大幅提高。比如異地報銷政策的落實,讓京外患者在北京得到治療后,出院時能直接完成醫保費用結算,不用再回當地進行二次報銷,這是實實在在的惠民政策。
我為自己能夠見證、參與、助力這場深刻變革而感到自豪。
(作者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骨科護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