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救了我的孩子,謝謝你們!”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超聲診斷科里,一位7歲小患者的父母,正激動地向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超聲診斷科主任醫師李軍表示感謝。
日前,這位小患者因肝臟不明占位性病變從喀什遠道而來就診,在各項檢查難以明確診斷的情況下,李軍采用臟器聲學造影新技術作出判斷:腫塊是肉瘤的可能性很大。根據這一診斷,患兒成功手術,證實了該腫塊確實是較為罕見的肝臟未分化胚胎性肉瘤,而這種病例近10年中該醫院只遇到過4例,兒童僅此1例。
“我們就像醫療戰場上的幕后‘偵察兵’,雖然不直接治療患者,但卻要為臨床醫生確定治療方案提供重要依據,所以我們必須努力讓診斷結果更精準一些。”李軍如是說。
作為一名從醫近20年的超聲醫師,李軍在腹部及淺表器官疾病的超聲診斷及介入超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英才”計劃入選者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強青”科技創新骨干人才,憑借高超的技術成為患者心中的“定心丸”。
超聲診斷結果的準確性與超聲醫師的技術水平、經驗、能力密切相關,特別是在進行罕見病和小病灶的超聲診斷時,更對醫生的業務能力提出了不小的考驗。
“超聲醫師只有始終不懈怠地學習,不斷精進業務能力、掌握新的手段方法,才能真正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李軍這樣要求自己,也是這樣帶領團隊的。作為醫院超聲醫學專業的學科帶頭人,他為提升科室診療整體水平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由于日常工作強度很大,李軍就帶著大家加班學習新技術、新理論,了解國內外臨床應用進展,定期邀請知名專家對科室醫師進行技術培訓、指導新技術的開展。同時,他還積極加強與臨床各科室的溝通,努力讓臨床醫師認可超聲診斷新技術,從而更好地進行技術推廣應用。
長期埋首于一幀幀無聲影像和一張張黑白圖像,李軍在細致的抽絲剝繭中積累起了豐富的經驗。近年來,他帶頭開展并推廣了超聲彈性成像、臟器聲學造影、介入超聲等新技術和新項目,在乳腺、甲狀腺、肝臟、腎臟、前列腺等臟器上有良好的應用。其中,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及超聲造影技術在肝臟疾病的應用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乳腺、甲狀腺等器官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臨床推廣應用10萬余例,檢查數量在國內領先。他還多次指導科室醫師積極開展肌骨超聲、小兒超聲、胃腸超聲診斷等新技術的科學研究、臨床應用及技術推廣,獲批相關課題10余項。
“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李軍這樣解釋他的初心。在他的帶領下,科室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對危急重癥患者及嬰幼兒提供床旁超聲診斷服務,長期與普外科、泌尿外科、腎病科、內分泌科等科室合作進行超聲引導下臟器穿刺診斷、治療,在兵團范圍內率先開展超聲專家門診,以滿足患者更多元化的需求。他們還利用早班、加班等方式縮短檢查預約時間,讓更多患者能夠更快地接受診療。“腹部彩超室一直‘人滿為患’,我們很理解患者焦慮的心情,所以我們要又快又好地做,哪怕累一點也沒關系。”
依托科室技術優勢,李軍與團隊成員開始更多地“走出去”,讓先進的醫療服務惠及更廣泛的群眾。他們經常赴南北疆農牧團場開展義診和技術幫扶,還去過西藏、青海等地,累計受益群眾2萬余人次,培訓醫護人員近百人。
在長期努力下,他們在南疆建立了乳腺癌、甲狀腺癌隊列研究基地及甲狀腺、乳腺結節性疾病的流行病學數據庫,制作了適宜于南疆基層醫療機構的超聲診斷質量考核方案和高效超聲聯合技術方案,為偏遠地區的超聲醫學發展架構起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2022年,“李軍工作室”在兵團第三師四十一團醫院正式揭牌,主要開展超聲適宜技術培訓及臨床推廣應用,成為第三師超聲業務骨干培養的重要基地。
“精準醫療,影像先行。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夠為兵團超聲醫學事業的進步和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造福更多的邊疆百姓。”李軍說。(通訊員 劉 芊 本報記者 朱 彤)